与残障群体共享光影世界的丰富多彩

2025-07-17    作者:钱峻崖

  前不久,纪录片《光影有爱》于东方卫视播映,该片以上海的无障碍电影发展脉络为切口,回顾近20年来本市无障碍电影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观看着银屏上的一幕又一幕,我也不禁心潮澎湃、回忆连连……

  所谓“无障碍电影”,就是让视障者走进现代化影城的放映厅,一边听着影片自带的音效,一边听着解说员在影厅(耳机)内对画面内容和演员表演进行现场(预制)讲解。作为上海首家无障碍电影院的首批志愿者中的一员,我把这种特殊的观影形式视作新时代下“电影录音剪辑”的新形态——由“话匣子”(收音机)里电波传输变成“黑屋子”(电影厅)里现场推送。

  2012年6月27日,上海首家无障碍电影院在国泰电影院揭牌成立,并举行了全市首场“无障碍电影”的放映活动。我承担了新上映的韩国电影《雅典娜:无间谍局》的解说任务。那时,我是一家电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华东区域市场营销负责人,为了不负广大视障者的期待和活动主办者的要求,利用工作的便利条件,不仅事前观看了三遍《雅典娜:无间谍局》,还找来了该片台本认真研读,又上网搜寻了与故事发生地点、情节起承转合、人物关系设置等有关的幕后材料,意在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把银幕上的画面内容和镜头意蕴传递给视障观众们,让丰富多彩的光影世界和人物形象在他们脑海里“复活”和“鲜活”起来,让他们“看”好“看”懂影片。

  因为是全市首场“无障碍电影”放映,那天影厅里不仅坐满了视障观众近200位,还有主办单位领导和媒体记者等来到现场。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放映中,我手持无线话筒,站在电影放映厅后排的一角,对着大银幕演绎的跌宕起伏情节,一口气讲解完成了整部影片。其中,我注重在角色对白的间隙插入解说,将视觉内容转化为听觉语言,如在讲解时通过“惠仁(女主角)360度扫射,击倒众多对手,自个手臂也受伤渗出了鲜血”等细节描述,让视障观众同步接收镜头的信息和感受画面的张力,与此同时也尽可能地追求语言表述的“文艺味”,如在抒情场景中用“男女主人公沐浴在夕阳下,四目脉脉相对”来传递人物无声的情感交融和画面呈现的诗韵意境,使观众沉浸于有张有弛的剧情之中,可以与男女主角产生情感共鸣……

  等到影厅内的场灯渐次亮起、观众掌声逐渐响起之际,我顿感口干舌燥、小腿酸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我的喉咙已经沙哑了。就整体效果而言,这次的电影解说还算流畅,尽管因影片情节紧张、节奏紧凑(主观上我也不愿意与银幕“抢声音”)而来不及将一些已经准备好的背景资料介绍出来,但当我听到来自视障观众们的“讲得老灵额”“情节基本都了解了”等评价后,整个人如释重负,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放映结束后,我和上海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代表一起登台,从市民政局、市残联以及电影院线公司的领导手里接过“上海市首批无障碍电影讲解志愿者”证书,责任感、荣誉感油然而生。

  回想起来,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曾经携手杨浦区残疾人联合会,推出过一次“无障碍”(当然那个时候这个名称在国内尚不流行)电影的专场放映活动。那时我在长白电影院任职,于“国际聋人节”组织了杨浦区的听力障碍人士观看由陶虹主演的故事片《黑眼睛》。这部影片讲述了盲女丁力华积极备战残奥会,最终摘取金牌的感人故事。我们特意请来了手语老师坐在舞台侧幕并给他打上一束柔和的聚光,由他把电影里的台词用手语同步“翻译”给特殊观众们,这样既不影响银幕上放映的光影效果,又让聋人观众能够看清手语的表达,进而顺畅地看电影。此举在当时也属于创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至今忆及30多年前的那个情景,我依然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