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画“永生”的 大塚国际美术馆

2025-07-10    作者:哲 俊

071014.jpg

071013.jpg

  无需长途跋涉,就能在同一地点欣赏到分散在世界各大博物馆、教堂、古迹中的西方艺术瑰宝,这个地方就是日本四国岛上的大塚国际美术馆,也是世界首家“陶板名画”美术馆。馆内有170位艺术家的与原件等大的复制品逾1000件,涵盖26个国家190家美术馆的古今藏品。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大塚制药集团意识到,自然灾害会对文化遗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他们希望通过高精度的复制品,让名画“永生”,将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为了实现原尺寸、原质感、永久保存的目标,大塚集团进行了技术研发,最终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陶板名画”复制技术,制作出了与作品原件等大的陶板名画,复制件达到极高的还原度、耐久性,并具备抗环境变化的能力,成为全球唯一全面应用该技术的美术馆。这些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及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珍贵的原作作品褪色、劣化的情况屡见不鲜,而陶板复制的名画都得以避免。

  我们到达大塚国际美术馆时,看到建在半山上的主体建筑只有2层楼。原来,5层的美术馆有3层是嵌入在山体之中的。买了3300日元门票进入后,了解到美术馆展厅面积高达29412平方米,是全日本常设展厅面积最大的。

  沿着设定的参观路线,我们一一驻足欣赏,沉浸在艺术氛围之中,深感不虚此行,是陶板复制技术决定了大塚国际美术馆展品的独一无二特性。在震惊之余,也感到这里有几个不同于其他美术馆之处,一是展品高精度还原,色彩、笔触、细节甚至连裂纹、剥落痕迹都得到了惊人的再现。二是永久保存,由于陶板具有极高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理论上可以保存2000年而不褪色。三是原尺寸呈现,尤其是对于大型壁画和天顶画,让观众能体验到与原作相同尺幅的震撼力。四是跨越时空的收藏体系,涵盖了从古埃及壁画、古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宗教画、文艺复兴巨作、巴洛克艺术、印象派、后印象派,一直到现代艺术的杰作。五是地域覆盖广,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艺术家的代表作汇聚一堂,为观众提供了难得的横向对比和艺术史脉络梳理的机会。六是以立体场景重现古代遗迹或教堂中的壁画,带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感觉。观众可从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现代、当代的分类中,从美术史角度出发,了解西洋美术从古代至当代的变迁。

  美术馆不仅展示单幅画作,还重建或再现了许多著名壁画和天顶画(见上图)的原初环境。埃尔·格列柯的《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是按照原教堂的布局进行展示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按照原修道院食堂的尺寸和布局,完整复制了整面墙的壁画,也包括了两侧装饰。 此原作因年代久远损毁严重,而陶板复制技术清晰呈现了人物的表情、手势、空间透视等精妙细节,帮助观众理解达·芬奇的构思,成为这幅人类重要文化遗产的可靠备份。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与《最后的审判》属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按照原比例重建的“西斯廷礼拜堂”空间内,完整复制了庞大的天顶画和祭坛壁画。观众可以悠闲地躺在地毯上,仔细欣赏每一处细节。复制如此巨大、复杂且曲面结构的天顶画,是对陶板复制技术的极大考验。

  梵高作品中浓烈奔放的色彩和厚重有力的笔触是其灵魂,美术馆同时展示来自不同博物馆多个版本的《向日葵》(见上图)复制品,成功捕捉了油彩的质感和光泽度,能感受到接近原作的视觉冲击,方便观众比较艺术家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主题的演绎。对于艺术爱好者以及无法亲临世界各地原址观展的人来说,该馆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的观赏和学习机会。

  大塚国际美术馆1998年建成开放,位于德岛县鸣门市,交通相对不便,但其独特的体验绝对值得专程前往。美术馆不仅细心地规划了4000米精确的参观路线,还为老年人和残疾者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观展途中,我们不断见到坐在轮椅上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和尊重不断显现,这在其他展览中是很难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