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处 承乡愁万缕

2025-07-03    作者:李 佳

  日暮乡关何处是:当“日暮”和“乡关”叠在一起,便又多了一重哀伤。——没了“青春”作伴,该如何“还乡”?《日暮·归乡》今年5月起在院线公映,这是首部记录台湾老兵生存现状的影片。

  高秉涵、姜思章、金英、曾奇才、潘松带、傅德泽,六位老兵,六位耄耋老人,有六个故乡,操六种乡音,却有着同一种乡情:乡愁,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去四十载,乡音犹在,亲难再聚;他们各有各的悲伤,又不仅仅是自己,更是1949年国民党军队溃败后,背井离乡去台的60万大陆老兵中的一个。

  60万老兵!都是谁?过去近80年了,诚如影片制片人顾佳凤所讲,这“是一部‘等不起’的电影”。曾经的60万,而今仅剩500人。当年那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那些有家难回的游子,那些父母期盼的儿子、妻子盼归的丈夫……

  影片采用“口述历史”的形式呈现,让几位主人公及其家人现身讲述。口述,对于这段逝去的往事,是多么恰切的选择。当如此多声音汇在一起,恍惚间,竟似变得轻了——太轻了!哪怕加入昆曲《夜奔》、京剧《四郎探母》的唱段,依然显得势单力薄。这部以声音呈现的电影,让人感觉到:声音远远不够,刚听见便已消散,还有许多没有听见;来不及弥补,亦无从凭吊。当逝去难以避免,口述历史本身,即是一种大悲伤。

  纪录片几近白描,没有特别结构,无非按照离乡、异乡求生、思亲、返乡、落叶归根的顺序叙述。这个充满乡愁的故事,讲得那样克制,不过是寻常、不过是细节,而在平淡和从容中,愁绪丝丝缕缕地涌出。这愁绪,沉淀数十年了,不管怎样一笔带过,都已愁肠百结。连愁绪上的“寻常”都有了荡气回肠的况味:那一句“哥”“姐”的称谓,能听得锥心刺骨;那一张母亲泛黄的老照片上,凝结了40年的游子泪;拜一拜父老乡亲、闻一闻故乡土;若能生见,再喝一碗母亲煮的地瓜粥,若已死别,就在父母坟前敬一炷香;何为“家书抵万金”、何为“乡音无改鬓毛衰”?……至情至简。影片用“简”唤出深切共鸣;似这般深重的苦、浓厚的情,其背后联结的,是无需过多言表的懂得。

  影片的镜头语言并不复杂,主要采用彩色与黑白交替。彩色是人物采访和生活片段,黑白是历史影像,在两种影像的切换中,现实与过往、“小人物”与“大时代”交替叙事;二者彼此间,成为了补充、证明;既是诘问,也是对话。不同质的画面鲜明共存,却又互不交融,这是回不去的过往。片中颇具创意地运用了沙画,以此在返乡高潮部分让画面定格:普通人的生活被“绘”成一帧帧剪影,用手轻轻一抹,又不复存在。而沙画最动人之处,恰在于此。沙粒流动,恰如世事无常;沙聚沙散,是时间的消逝,也是灵魂的共鸣。此时无声,刹那即是永恒。或许,普通人的悲喜转瞬即逝,但最真实的情感已将“家”“国”刻进了生命。这情,难以割舍;两岸,血浓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