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新加坡华人排练京剧

2024-05-06    作者:岳惠玲

  我在北京京剧院退休后,在院领导举荐下,抱着发扬光大中国京剧艺术的目的,先后去新加坡两个华人京剧社团,辅导他们排练京剧剧目,历时各3个月,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这两个京剧社团,一个叫新加坡平社,一个叫天韵京剧社,各有30人左右。社团会员,中老年人居多,也有年轻人,都是京剧爱好者,有的甚至是京剧迷。对于我的到来,他们非常欢迎,热情地叫我岳老师或老大姐,将我安排到房子宽敞的会长或会员家里住,不时向我请教剧目排练中的一些问题,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

  在这几个月里,我帮他们排练了《红娘》《文姬归汉》《英台抗婚》《穆桂英挂帅》《盗御马》《八珍汤》等以折子戏为主的剧目。会员们白天各自上班,下班后吃了晚饭,准时来到排练场,按照分配的角色排练节目。排练中语言没有困难,因为他们的先辈来自华夏各地,代代相传,不少人普通话讲得非常好,进入角色的语言也能带有京腔京韵,这为我辅导排戏增添了信心。排练中我当导演,看到有什么问题,当场给他们纠正,经常是一招一式带着他们做,甚至一个字一个腔儿地抠,一个脚步一个手势地练。会员们遇到什么问题,随时向我提出,我有问必答。我虽学的是花旦,但对“生旦净末丑”都要管。有时感到没有把握,事先看一遍该剧目录像,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排练剧目很顺利。

  排练过程中,天韵京剧社会长罗德明先生找我,要我讲一讲京剧的基本知识。我答应后,事先作了一些准备。谁知讲课前,他们张贴了海报,说由北京京剧院的岳老师讲京剧知识,欢迎京剧爱好者参加。开讲那天,前来听课的除了当地华人,还有其他国家的听众,大家济济一堂,很是热闹。会上,我简单地介绍了京剧的源流、发展和丰富多样的京剧行当,以及它的程式化表演技巧与欣赏京剧的基本知识。还请罗先生等配合表演,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我辅导即将结束时,天韵京剧社租借了戏服和道具,就排练的剧目在维多利亚剧院进行了售票演出,观众甚多,掌声热烈,获得成功。这使我感到欣慰,觉得不虚此行。

  我回国后,根据天韵京剧社会员郑芸华女士(京剧名家李世济的粉丝)的要求,向京剧院借出李世济的戏服,按此原样专门请剧装厂给她另做了一套服装。另一会员林美莲女士不满足于现有成绩,专门到中国戏曲学院培训班学习,拿到了结业证书。对她们如此热爱京剧,表示钦佩。  (作者系国家一级演员;本文由周耀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