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出好戏,魔都爆笑声

——滑稽戏《蒸蒸日上》成海上舞台热点

2024-02-29    作者:孙洪康

02299.jpg

 

022910.jpg

 

  龙腾九天,春回大地。由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滑稽戏《蒸蒸日上》引人注目,成了龙年新春海上舞台的热点。继1月初在沪初演三场后,经修改复排,今起,该剧将再度亮相天蟾逸夫舞台,日夜连轴,连演六场。

  两项非遗的“化学反应”

  《蒸蒸日上》所取题材非常讨巧,演绎的是“中华老字号”和“非遗项目”的故事,且选取上海人喜欢的“南翔小笼”这个百年品牌来展开戏剧情节。这本身就有故事,有喜感。

  南翔小笼是沪上有名的“中华老字号”传统小吃,起源于嘉定南翔镇,“个小、皮薄、馅丰、肉嫩、汁鲜”是其特色。品尝时,先要小咬一口,破个小洞,就着吸吮汤汁,再吃皮子和肉馅,着实是一种味蕾享受,是印入记忆的“上海味道”。2014年,南翔小笼的制作技艺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滑稽戏,是上海及周边吴语地区的传统戏剧,具有浓郁的上海地方特色,舞台语言、艺术表演方式,都深深根植于海派文化的沃土。近百年来,滑稽界大师辈出、佳作纷呈。2011年,滑稽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前,滑稽戏《蒸蒸日上》的导演舒悦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说:“该剧正是以非遗来演非遗,用上海方言来讲上海故事。虽说蛮有意思,但是要演出点意思来,还是要用点心思的。”作为导演,他就是要抓剧本,抓观众,抓表演;就是要在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人物塑造、悬念设置上,着重用心思。

  他介绍说,此剧仅剧本就打磨了三个多月。其后,又在排练中不断修改。此轮演出后,还将继续精益求精。这正是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来弘扬铸造中华老品牌的工匠精神。

  一人饰三角的潜能突破

  《蒸蒸日上》在塑造人物上,独具匠心。主演潘前卫,一人饰三角,从晚清时期“南翔小笼”传承人演起,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南翔小笼”的掌门者,连饰三代,跨越百年。其间难度,可想而知。

  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十大笑星之一、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的潘前卫,1978年出生于黄浦江畔,是石库门里长大的孩子。妈妈是越剧迷,他从小受到越剧优美委婉曲调的熏陶。但儿时的小潘迷上的却是电台每天播的《滑稽王小毛》。

  2000年,潘前卫从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新民晚报》上登的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招聘演员的广告,立时心动,内心深处的呼唤,让他放弃从教从研,毅然选择走进刚刚组建的剧团简陋杂乱的小楼。

  进团后,在一批老前辈、大明星面前,潘前卫只能巴巴结结地从跑龙套做起。但他能量剩余,自找活干,发挥自己中文系毕业生的写作特长,为团里演出写点串联词,编点独角戏、上海说唱、喜剧小品和滑稽短剧。

  后来,著名笑星王汝刚慧眼识才,收潘前卫为弟子。在前辈悉心栽培下,潘前卫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拓展了个人的滑稽戏路,其主演的《三毛学生意》《我的床我做主》《幸福指数》等广受观众欢迎。

  潘前卫告诉笔者,此次主演《蒸蒸日上》,一人饰演包氏三代传人,是编导的一个妙招,很有喜感。但要真正演好,演出人物的不同特点,令观众信服,又谈何容易!

  内心深感压力的潘前卫沉到戏里,下足功夫,将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传承人,演出了层次感。三人传承守护“南翔小笼”品牌的目标虽说一致,但各自性格差异明显:第一代包阿兴,厚道,踏实肯干;第二代包天成,既善良,能接济难民,又刚直,有民族气节;第三代包小龙,适应当代百姓需求,不断改进并提高小笼制作技艺,展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潘前卫是一位有文化内涵、有艺术追求的优秀演员。通过担纲主演《蒸蒸日上》,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他的演艺潜能,从而更受观众们欢迎和喜爱。

  花样百变的创新演艺

  上海滑稽戏成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说说唱唱,随时切换;南腔北调,时戏时歌;灵活包容,应时而变,为观众喜闻乐见。

  《蒸蒸日上》在充分发挥滑稽戏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还适应时代,追求新变化、新表达,在舞台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花样百变,脑洞大开。

  譬如,剧中不断出现的古猗园大门前的两只石狮子,戏份很重,十分抢眼。其实石狮子,是由两位演员饰演的。这对石狮子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在每一场幕启时,就会以“独角戏”的方式,用诙谐、幽默的对答来过渡、串联剧情。这是将曲艺和戏剧有机结合,创新意味浓郁,噱头运用巧妙。

  再如,戏中穿插借用“流行歌”的曲调,填词演唱;还在剧中喜庆场合,加入欢快的戏曲锣鼓渲染气氛;在舞台美术和音响呈现上,更是坚持开放创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

  又如,此剧“尾声”时,特邀古猗园正宗“南翔小笼”的大师傅上台展示手艺。一时间,剧场内外小笼飘香,台上台下互动爆笑,欢乐无限。

  文化价值融入戏剧冲突

  《蒸蒸日上》是一部饱含文化的戏,其文化含量在人物故事和戏剧冲突中自然体现。此剧以“南翔小笼”的百年发展史为纵线,以创制“南翔小笼”的包氏兄弟三代人的命运纠葛为横切面,从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层面,生动展示开创、传承“中华老字号”品牌的艰辛曲折。

  此剧的主创团队十分重视戏剧规律,调动戏剧手段,来设置吸睛悬念,推动展开,并引爆戏剧冲突。

  其一,是包氏兄弟围绕小笼制作秘方的戏剧冲突,贯穿全剧:兄弟俩或因三观不同,产生矛盾;或彼此误会,加深芥蒂;或面对大是大非,立场迥异,发生冲突。其二,剧中南翔小笼第二代传人,有民族气节,为守护中华老字号的传统品牌,与日寇、汉奸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甚至不惜断手搏命。其三,进入新时期后,南翔小笼在是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否坚守中华老字号“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是否适应当下顾客需求,与时俱进地改进制作手艺,是否改革经营体制上,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和冲突。最后,围绕至关重要的“经营承包权”,究竟花落谁家,一波颇有喜感的戏剧冲突,又点燃了观众的兴趣。

  今年1月8日,在《蒸蒸日上》的新戏研讨会上,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称赞此剧“高扬地方的文化优势,以一种可贵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意识配置好地方独有的文化资源”。(摘自2024年第8期《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