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翁刻壶成一家

2023-11-23    作者:周进琪


金秋十月,“虚节凌云——徐秉方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全面展示了徐秉方功在刀外,刀笔兼修,一竹一人生,一刀一世界的风貌,以及历经60余载潜心钻研竹刻、书画、壶刻的艺术成就。展出的作品中,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与绵延不绝的文化源流。

国家级非遗留青竹刻传承人、年届耄耋之年的秉方,穷其毕生精力,练意造境,将中国画墨分五色效果,展现于留青竹刻。他还独创了将虚无缥缈的云,转瞬即逝的雾,镌刻于竹筠之上,于蒙眬中不见刀痕,而生无穷变化,营造出亦真亦幻的层峦叠嶂,虚实相交的山水世界,开创了留青山水云雾刻法之先河。

秉方精刻善绘功书,形而上下得以兼备。这次展出的竹刻、书画精品,令无数观众叹为观止,而古朴中带有别具一格图案的壶刻作品,则让人耳目一新。他于上世纪80年代与宜兴紫砂壶结缘,从竹刻到壶刻,尽管所刻材料、质地、造型皆有不同,但他凭借过人的竹刻操刀功底,经过不断尝试,摸索从平面到立体构图及用刀的差异变化,从技艺手法上进行调整,并自制了各种形状、适用紫砂的刀具,创立了独特的徐氏刻壶风格。

刻壶的画、刻一般由两个人分别完成,而他可凭成竹在胸的腹稿,以刀代笔,刀随心运,刀收画就,一气呵成。摒弃了依样画葫芦的“描红”刻法,把壶刻艺术提升到了新的境界。传统壶刻技法多以单双刀模拟笔墨意趣,而秉方另辟蹊径,所用刀法迥异,师古不泥古,出新而不离宗。以老辣苍劲的冲刀为主,辅以铲、刮、抹等独创技法,运用刻刀的轻重缓急、刀锋的节奏变化,纵横腾挪,层层递进,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画面的层次感。尤其在表现山水上,刀刃游走之处,呈现由近至远、气势磅礴的峰峦和跌宕起伏的森林。随着视线移动,在葱茏翠木中,可见隐约的亭阁;山与山之间留白处,可见浩淼水面扬帆的小舟。将蓊郁弥漫、虚实变幻、蕴含诗情画韵的山水景观,在掌中可握的方寸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秉方的壶刻,最喜欢表现的是各种形态的竹,“一枝竹”是他的经典。这源于他对竹深刻的了解,对竹所蕴含文化内涵的深爱。我有一把他相赠的茄段壶,可窥一壶而见其风貌。一根细长的竹枝,从壶柄横斜至壶口,枝节间伸展出疏密有致、带有折痕的质感,仿佛在风中舞动的竹叶。奇妙之处在于壶盖上,还有一丛摇曳的竹梢,与主杆似连非连,又遥相呼应,构图别出新意。更出人意料的是,将“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竹人秉方时客陶都丁山脚下,徐、氏两方印”的款识,独具匠心地刻于壶口一圈。这种独创的落款方式,呈现在立体圆润的壶上,字画协调相映成趣,视觉舒适,顿增清雅之趣。

他刻的每把壶,从泥质、壶形、工艺制作都有自己独到的挑选标准,不重名气重质量。且题材多样,注重抒发书画的人文情怀,或刻梅兰竹菊四君子、蔬果美石,或山水风景、警句格言,根据不同的壶形,布局其中。时而在挺拔的竹旁,书写“富贵于我如浮云,不可一日无此君”;时而刻上青菜萝卜,题款“闲来常思过,清白成家风”。正如他言:“茶壶不仅是饮茶器具,更是文人雅士品茗、颐养性情的心灵寄托,故壶饰的题材要能托物言志。”

自号为竹翁的秉方,自成一家的壶刻作品,已是他继留青竹刻、绘画艺术后的第三张名片。作品选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徐秉方卷),文物出版社出版《游刃集  徐秉方紫砂陶刻艺术》线装本专集,受到拍卖机构追棒,收藏爱好者青睐,并为多家博物馆珍藏。他的壶刻,让人在把玩品赏间意趣盎然,释手后韵味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