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芬是京剧老生后“三鼎甲”之一,与谭鑫培、孙菊仙齐名,是一位对京剧老生行当作出过杰出贡献的表演艺术家,他所创立的“汪派”,是京剧的重要流派。
今天的京剧观众已经不太了解“汪派”艺术了,甚至一些京剧演员都不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流派。然而,在100多年前,汪桂芬是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能够看上一场他的演出,是莫大的艺术享受。
汪桂芬拥有一副天赋极高的美妙嗓子,唱腔高亢入云、豪放雄劲,同时又不失深沉俊逸,给人一种极为强烈、扑面而来的壮美感。“汪派”既善于演绎悲壮苍凉的故事,也擅长表达慷慨激昂的胸怀,很好地丰富和完善了京剧老生行的表现力,具有难以替代的美学价值,是京剧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由于需要很高的天赋,学习“汪派”的人不多,到20世纪50年代,“汪派”演员差不多已凋零殆尽,“汪派”戏也绝迹舞台。同时,为了反抗旧社会的压迫,汪桂芬的性格变得乖僻倔强,一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确认的音响资料。因此,人们通常都认为,被誉为天籁之音的“汪派”已经失传。
那么,“汪派”是不是真的在今天的京剧舞台上绝迹了?这还要从笔者的疑惑说起。京剧老生“杨派”脱胎于“余派”,但是“杨派”最著名的看家剧目之一《伍子胥》,风格却与“余派”迥然有别,与“杨派”其他剧目在声腔唱法上也有所不同,以至可以说是“杨派”中的一个“异类”。同是标榜“杨派”,为什么会和“杨派”有如此明显的不同,这是当年笔者心中一个难解的谜。直到多年后,随着对“杨派”艺术了解的逐步深入,才明白了所谓的“杨派”《伍子胥》,其实就是“汪派”戏。因为杨宝森先生早年不仅学过“汪派”,《伍子胥》更是由“汪派”传人亲授。当我们把“杨派”的《伍子胥》与“汪派”的《伍子胥》作比较时,会发现无论声腔、劲头,还是韵味,两剧都有着惊人的一致。除了“杨派”没有继承“汪派”所要求的高亢嗓子外,全剧在唱念做诸方面都较好地还原了“汪派”的元素,《文昭关》《浣纱记》《鱼肠剑》等著名的折子更有着浓郁的“汪派”风韵。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以说,被人认为早已失传的“汪派”艺术,实际上仍然以较完整的形态存在于当今的京剧舞台上。
有人认为,《伍子胥》现象应该用“汪腔余韵”来归纳,本质上仍归入“余杨”一脉。确实,“杨派”要求的嗓音条件与“汪派”差异很大,不能还原原汁原味的“汪派”,但是杨宝森善于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降低调门,采取避开“高歌”、运用“低吟”(即只使用平腔与低腔)这种扬长避短的方式进行演唱,既适应了自己的特点,又没有实质性改变“汪派”声腔艺术规范,完整保留了汪腔汪词和“汪派”的劲头。尤其是其明显不同于“余派”的雄浑沉郁、悲凉苍劲的演唱特点,与“汪派”风格高度契合,不仅神似,而且在很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形似,让观众感受到了浓浓的“汪派”韵味,具有显著的“汪派”辨识度。因此,仅仅用“汪腔余韵”来概括《伍子胥》现象,恐怕很难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如果将此称之为“新汪派”的尝试,或许更恰当。
“汪派”虽然是一个很“古老”的流派,然而并未过时。“杨派”剧目众多,但“异类”《伍子胥》却位列“杨派”戏中的C位。《文昭关》等戏不仅是京剧老生行当中最著名的剧目之一,更是当前京剧舞台上演出频率最高的剧目之一,这充分说明了“汪派”艺术依然为当今观众所喜爱。因此,在今天京剧振兴的队伍中,一定不能少了“汪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