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刀郎

2023-08-10    作者:费 平

刀郎的歌最近又火了,它似原本平静的歌坛之河中一条硕大的鲤鱼跃出水面,巨浪般的旋律将浪花覆盖河岸。

自《2002年的第一场雪》后,刀郎好像没有什么歌火过。谁知20年后一张新专辑《山歌寥哉》特火,尤其其中一首《罗刹海市》一下子风靡包括娱乐圈在内的整个社会。正如有人说的,都以为刀郎“封刀”了,没想到是去“磨刀”了。

《罗刹海市》的歌词来自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有人认为是嘲讽当年歌坛选秀恩怨中的几位当事人,又有人说暗示了现代社会的繁忙和紧张,近日还有人说是描绘了一个虚构的美丽国家……总之各种猜测都有。

其实,我们用《罗刹海市》的歌词表象来解析就肤浅了,正像蒲松龄的原著那样,其极为艺术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内涵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而刀郎所展现的歌词,同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他用讽刺和反讥的手法,来嘲讽当今的某些丑恶现象,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向美向善前行。如歌词中的“苟苟营”,让人想起社会上乌烟瘴气的小圈子,这不止是娱乐圈,也覆盖了社会的其他角落;“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讥讽了那些为了财富、名誉而美丑不分、颠倒是非,这些被阉割了独立精神的附庸之辈,只能用跪舔来丰满自己。

如果说这种批判精神是值得赞许的话,那么我对刀郎的评价是,他是一位很有个性的音乐人。《山歌寥哉》作曲、制作、编曲等都是他自己操刀,甚至连录音、混音、和声等都是他参与完成的。就这样的音乐能力,在音乐界很难找出几个,更何况他还是自己演唱。

你看,《罗刹海市》中的歌词,字好像都认识,但连起来却似懂非懂。那是因为,他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重新挖掘出赋予自己真实感受的词。虽然开始不懂词意,但能感觉到其中的情感和温度。他充分借鉴《聊斋志异》针砭时弊的特点,写出了如此借古讽今、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的作品,这是他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为我所用的精明之处,因而也是他歌曲的生命力所在。

另外,刀郎在《罗刹海市》中使用的曲调是改编了的“靠山调”,这是把天津时调中的民间曲艺小调和东北二人转的音乐节奏糅合在一起,抒情色彩浓厚且意境宏阔,因而我们听起来感觉深沉舒婉又气韵流畅。这么考究的歌词再配上精选的“靠山调”,怎不哀婉动人、让人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