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喝彩谈

2023-08-03    作者:王振华

喝彩是欣赏京剧时的突出特征,会喝彩是京剧观众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观众的显著特点。

当马连良潇洒自如、流畅无比地唱完《淮河营》流水板时,观众会发自肺腑地喝一声“好”;当听到张君秋在《状元媒》中声若游丝、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美妙声腔时,观众会由衷地叫起“好”来;当看到周信芳在《徐策跑城》中的圆场越来越飘逸、越来越急促时,观众会如舞台上的徐策一般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大喝一声“好!”……甚至当自己喜欢的演员尚未出场,只是在九龙口的一声叫板,便让观众从心头迸发出一声碰头彩。

为什么京剧演出过程中会有喝彩?笔者以为,那是京剧艺术的强烈冲击力让人血脉偾张,京剧艺术的浓厚积累让人美不胜收,仅仅以鼓掌的方式无法满足观众艺术享受得到极致满足时的情绪宣泄;也是京剧艺术的夸张雄浑与伴奏声乐的激昂锵锵,仅有掌声无法与整个演出氛围相协调。于是,喝彩成了京剧演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

再深一步去认识,喝彩还是京剧表演中的内在需求。京剧是一种让人激奋的艺术形式,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都需要对艺术创作的成功即时传递强烈的信号。所以,非喝彩不足以直白,非喝彩不足以强烈。想象一下,当演员的一句美妙唱腔达到高潮的时刻,或者一段精彩高难度表演完成的瞬间,就在这几分之一秒的裉节儿上,你放开喉咙,犹如炮弹出膛一般大吼一声“好”,顿时让全场观众的情绪沸腾起来,演员则在这热烈的氛围中神满气足地达到当天艺术创造的顶峰,这是何等的畅快淋漓,何等的荡气回肠!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孕育出京剧演出的独有魅力。试想,一场没有喝彩的京剧演出那该是何等的寂寞与乏味。

如果说,喝彩是京剧演出的标配,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会喝彩就是一个京剧观众的标配。京剧喝彩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喝的,说它是一门精深的艺术也不为过。喝彩要心有灵犀,什么地方当喝,什么时候能喝,哪些演员出场有碰头彩,成熟的京剧观众心里像明镜一样,清清楚楚,演出当天全场默契一致、心心相印,绝不会出错。一个成熟的、合格的京剧观众,是不会出现全场静默时你突然冒叫一声,霎时让全场观众齐刷刷地把头扭向你;也不会在全场观众齐声叫“好”时,你却还茫然不知。成熟的京剧观众会根据当天演出的行情、戏码、阵容,往剧场里一坐,全身的细胞立即会吸收感染并准确判断出当时的剧场氛围,立即将心态调整至与其他观众一致,其中奥妙无法言说,只能自知。

于是,一声恰到好处的喝彩,把台上的表演瞬间定型、让台下的情绪瞬间喷发,演员、观众相互呼应,从而实现了台上台下相融。此时此刻,演员无我、观众无我,留下的,唯有艺术创作的激情、艺术欣赏的亢奋。一声喝彩,让这一切完美融合,达到了戏人合一的演剧观剧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