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剧”,必有剧情,剧情靠什么演绎?是话剧,靠人物台词来表达;是歌剧、音乐剧,唱+说+舞;是戏曲,手段更丰富,唱、做、念、打、舞。唯舞剧,手段相对贫乏,除了“舞”,就是音乐。舞蹈成为“剧”,在中国是舶来品。萌生于14世纪的芭蕾舞传入中国后,带动了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并走向繁荣。
笔者前不久在“舞动长宁·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中,观赏了八部参评剧目中的三部,分别是北京、江苏、深圳联合出品的《深AI你》,重庆出品的《绝对考验》和江苏出品的《红楼梦》。三部舞剧分属现代时尚、红色经典和传统古典三种类型题材。看完后感慨颇多,归结起来:舞剧创作之难,难在“不能张口”。
按个人观赏习惯,偏爱《红楼梦》。因为,越剧《红楼梦》自上世纪60年代拍成彩色戏曲电影后,古典文学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八七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后,更是家喻户晓。江苏省大剧院此番着手将其改编成舞剧,让人捏把汗。观毕,笔者打心眼里佩服编导们的高明,他们扬长避短,扬“舞”的情绪渲染之“长”,避“舞”的情节叙述之“短”。
《红楼梦》原著是座丰富的矿藏,江苏的舞剧编导善于识别适合舞剧表现的“情节”,删节原著庞大的人物关系,“笔墨”落在“宝黛钗”和“十二钗”身上。然后,通过肢体语言和独舞、双人舞、群舞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将煌煌巨著浓缩成舞剧12幕,或称之为12个章节,上半场: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下半场: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剧中“扬长避短”之精彩桥段比比皆是,如“入府”中,家丁、仆人、丫环的群舞,把钟鸣鼎食之家的荣宁二府表现得淋漓尽致。“葬花”一幕,钗替黛嫁宝,黛焚稿殒命的剧情中,三人舞、双人舞、独舞都设计精巧。令人击节赞叹的是,宝玉伤心欲绝的独舞,辅之以24个仆人(群演)在两侧配合,简单重复的甩大袖叩首,既不抢戏,又起烘托作用,再配以强烈的音乐,舞台效果撼人心魄。全剧最为精彩的是“花葬”一幕,“十二钗”盘腿坐在墓碑式椅子上,如十二尊雕像。十二尊雕像十二种色彩,用满台白花映衬,视觉之美不言而喻。情绪起伏的大段群舞,撞击观众心灵,最后演绎出原著主题: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该剧编导除充分运用音乐力量外,还充分借鉴舞美和多媒体表现手法。其中,舞台大幕的运用是学习戏曲表现手法,尽显“减少实景”后的简约。多媒体的助力,则为“不能张口”交代了剧情。
红色经典《绝对考验》取材于红岩传奇女英烈张露萍事迹,该剧另辟蹊径,从“人性”“信仰”入手,直面生与死、名节与毁誉、冷酷与温暖的激烈冲突,以舞叙事,以情带舞,编、导、演都表现出色。在歌颂英烈的同时,编导充分挖掘巴渝风情,如剧中“吃火锅”“摆龙门阵”等市井描述,“舞”得恰到好处,为该剧增色不少。还须一提的是,该剧舞美设计的奇思妙用,舞台上下左右多区域表演,把剧中的场景高度浓缩化,有助于剧情的推进。
这两出舞剧在解决“不能张口”之难题上都有出色表现,但关键还是取决于故事本身有“戏”,适合舞剧的特长发挥。
而《深AI你》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该剧在宣传册上刊印“当AI拥有爱,当未来已到来”的广告语,底下一行小字:国内首部聚焦人工智能未来的舞剧作品。为尊重演员们辛苦付出,笔者坚持看完,并鼓掌致谢。平心而论,笔者没看懂满台机器人式的各种舞蹈场面,到底想告诉观众什么?编导们用舞剧探索表现高科技题材的创作,精神可嘉。但从中途不断有观众退场的现象看,这部剧很难推向市场。
江苏出品的《红楼梦》被主办方挽留两天,加演三场商业演出。重庆出品的《绝对考验》从网上查阅到,该剧来沪之前已在当地公演,反响热烈。参加评奖不是终极目的,赢得观众和市场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