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历史在古籍修复中“复活”

2023-06-08    作者:沈源琼

走入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的办公室,仿佛一切尘世喧嚣都安静了下来。张品芳小心翼翼地在修复桌上铺开一本明代善本《草窗梅花集句》,散落的书叶,布满大大小小的蛀洞……

张品芳是上图修复部主任、首席修复师,从事古籍修复、碑帖镌刻、传拓与拓片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已有33年,抢救修复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献,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第六批代表性传承人。

张品芳的古籍修复生涯始于1989年。彼时,文化部图书馆司委托上图举办一期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主讲老师是上图古籍修复领域资深专家赵嘉福。当时,已在上图工作的张品芳被指派参加培训,并拜赵嘉福为师。

赵嘉福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古籍修复人才,师从“刻碑圣手”黄怀觉,系南派石刻的嫡传弟子,是位技术全面的顶尖大师。师傅干活时,张品芳就在旁边打下手、递工具,反复模仿、揣摩师傅的动作和手法。文献修复不仅是个手艺活,还要有中国古典文化知识的积累。张品芳在师傅传授下熟悉历史上各时期典籍的版本与装帧形式,了解各时期典籍所用纸张,不同时期、地域的装帧风格,掌握出版学、目录学、古汉语、古文字、印刷、美学、书画、化学等学科知识。

在修复古籍之外,张品芳还跟随师傅学习书画拓片、装裱修复、碑刻传拓等技艺。

如今,张品芳已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碑帖书画装裱修复等技艺的全面人才。

经手修复的文献中,张品芳印象最深的有两部。一部是《上海年鉴》。这是上海第一本外文年鉴。她接手时,纸张严重老化,强度相当弱,一碰就碎。外文文献跟传统古籍不一样,是双面文献,纸张也比古籍书叶要厚,需要双面修复,在拼接修补时补纸又不能压住内容,修复难度极大。修补之后,还需加固书叶,但托裱又会影响阅读。最终,张品芳采用一种非常薄、透明度极高的皮纸,解决了这一难题。半天只能修一叶,她全身心扑在上面,花了一个多月才修完。

另一部是《潘文勤日记》。这是一本精美的古籍善本,表面看起来好好的,但是一翻动笔画就散架,纸张霉烂,呼吸稍微重一些纸张就会飞起来。修复要用到糨糊,但失去强度的纸张一碰水很容易卷起来,一旦卷曲,难以再展开。针对这些情况,张品芳在修复过程中采用了特殊技法,并控制水分,将散架的笔画精准地一一补上去。

虫蛀、鼠啮、霉蚀、粘连、酸化、老化……是古籍最常见的损坏问题。修复时,张品芳先把古籍一叶叶拆开分解,反面朝上,用毛笔蘸上糨糊,把相同材质、色泽相近或留下来的旧纸粘到破损部位,再把多余的补纸撕下。从分叶到最后装订,至少要经过编号、修补、溜口、喷水、倒叶、折叶、修剪、整理、压平、钉纸捻、穿线等20多道工序。

到了张品芳手中的古籍,不管来自什么朝代或者是否达到天价,在她内心深处都是最珍贵的文物。她常告诫自己,古籍修复必须“整旧如旧”,掺不得一点水分。

上海图书馆东馆开馆后,入藏的第一份有百余名读者和上图馆员集体签名的“阅读寄语”手稿,采用安徽泾县出产的长13.6米、宽3.6米的巨幅宣纸,也是由上海市劳动模范张品芳带领团队完成难度极高的装裱立轴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