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六一国际儿童节,我总会想起一次上电台做直播的经历。
那时我在某市级机关宣传部门工作,每到“六一”前夕,总要陪同本单位领导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栏目组做一档为时一小时的有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节目。1998年5月31日11时,我利索地办好出入手续,把领导和一位区儿童工作负责人引荐给主持人,就算完成任务了,随后静坐在播音室门口等候。
谁知五分钟后,领导推门出来招呼我进去,我还以为是联络工作出了什么差错,心里一惊。领导急急地对我说:“小张,你今天得帮助我完成这一次广播任务!”原来,按照主持人左安龙老师的安排,直播是以三人座谈的形式进行的,而那位区里的同志听到是现场直播,紧张得不得了,硬是不肯上场,这使领导和主持人犯了难。左老师灵机一动,建议让我上阵。我听了,也不知所措。我平时是做文字和摄影工作的,从不抛头露面,加上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就是在单位里也不太发声。这下真是赶鸭子上架,要出洋相了。左老师见状,急忙开导说:“小张,没关系的。你只当是在单位办公室里与同事交谈好了,如有问题,我会处理的。”左老师给我吃了定心丸,我也不能临阵脱逃了。
这次节目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播出预备铃响了,我们三人围坐在圆形播音台边,戴好耳机,对着话筒,做好了准备。随着前奏曲的结束,左老师说了开场白,接着领导讲了本市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如何促进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提升和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侧重等。然后主持人提出了一些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的问题,领导和我逐一作解答。开始时,我怕讲错,又怕接不上口,额头上不断冒出汗珠,不一会儿衬衫就湿透了。我一边暗暗告诫自己不要紧张,一边调动平时的积累慢慢回答。在领导和我交替播讲过程中,左老师不停地用眼光或手势来指挥和提示我们。当墙上的钟指向12:40时,我已经彻底平静下来了。我的普通话蛮“搭僵”,讲的时候尽量避开自己说不准的词句,有时还急中生智,索性讲上几句上海话,来强调语意,调节气氛。到12:50时,我感到衬衫已经干了。到了13:00,直播结束,领导面露喜色,我如释重负。左老师关了机器,站起身来,握住我的手说:“谢谢你!今天任务完成得很好。我发觉你讲话的音色很好,吐字很清晰。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合作!”
回到单位,领导对我的部门负责人说:“小张这次直播帮了大忙,以前没发现他还这么会讲话!”
我听了,暗暗叫苦,真是天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