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袁雪芬创造的袁派艺术,是越剧各种流派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上海越剧院的方亚芬以自己孜孜矻矻的努力,不仅摘取了这颗明珠,而且让其发扬光大,成为沪上最有代表性的袁派艺术家与传人。
这一切都得从方亚芬与越剧大师袁雪芬结缘说起。1983年,镇海越剧团带着大戏《柳毅传书》来沪演出,戏中饰演龙女三娘的青年演员方亚芬的表演格外让人看好。她的唱腔以及一招一式像极了年轻时的袁雪芬,正好被坐在台下的“越剧十姐妹”之一的徐天红看到,回去后告知袁雪芬:方亚芬是个好苗子,是个人才,应当好好培养。后来袁雪芬也去看了戏,果不其然。在与方亚芬见面时,袁雪芬向她指出了一条路:考上海戏曲学校越剧班,进上海越剧院拜师学艺。方亚芬循着这条路走来,最后进了越剧院的大门,开启了与袁雪芬长达30年的师徒旅程。
回忆起袁雪芬大师,方亚芬眼晴有点红,她深情地说:在艺术上,袁大师从没有表扬过我,更多的是批评,即便我获得了梅花奖,她也未说过一句表扬的话。她怕我骄傲,固步自封,要我终身记住一句话——“学无止境、艺无止境”,要不断地进取。还有,她那“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理念,让我不断自律,影响了我的一生。她还送我一枚玉镯,我一直珍藏着。
袁派的唱腔相当有特色,哀怨深沉,朴实动人,字字入心,表演则细腻真挚,自然传神。在《祥林嫂》《西厢记》《梁祝》《红楼梦》这些经典剧目 演出中,方亚芬精准地把握袁派的艺术特色,在唱腔与表演上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观众好评如潮。她成为非遗袁派传承人后,并未就此止步,在《早春二月》及现代戏《祥林嫂》《玉卿嫂》的演出中,用不同唱腔与表演,塑造了三个不同的苦命女人形象,人物饱满,唱腔哀怨动人。特别是《玉卿嫂》一剧,演得相当出色,获得大奖。此剧还被拍成戏曲电影。
由于方亚芬的突出表现,组织上让她担任上海越剧院一团团长。方亚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倡导良好的团纪团风,使一团出现了蓬勃向上的局面。为了加强青年演员的基本功,她陪着他们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把《梁祝》《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传统经典剧目一遍遍分解、“细抠”。她还带着青年演员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有时青年演员主演上半场,她主演戏份较重的下半场,多次因劳累过度发烧至近40℃。青年演员俞景岚说:在剧场里像方亚芬这样岁数的著名演员,基本上都不演戏了。为了带教年轻演员,她这样的演出量,找不到第二个。
方亚芬为顺应越剧改革,还扛起了男女合演的大旗。在打造男女合演新剧目时,自己甘当幕后或演绎小角色。在《铜雀台》中,曹操、曹植、曹丕三人由一团三位男演员许杰、徐标新、齐春雷同台亮相,方亚芬演绎戏份较少的甄洛。古装戏《双珠凤》由优秀陆派小生徐标新主演,方亚芬配合他演出。根据邹碧华先进事迹改编的大型当代越剧《燃灯者》,由齐春雷和樊婷婷主演。
秉承袁雪芬大师的做法,方亚芬没有收过正式弟子,但只要青年演员来请教,愿意学习袁派,她总是毫无保留,热情相授。来自上海与浙江院团的青年演员,经方亚芬指点与教授后,技艺提高较快,成为本单位的戏剧骨干与顶梁柱。
在担任市政协委员期间,方亚芬多次呼吁建立越剧剧场、越剧博物馆。她还不辞辛劳地做好越剧的传承工作,常赴高校、社区、图书馆举办讲座,受到了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