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剧旦角黄派声腔特点

2023-05-04    作者:王振华

京剧旦角黄派,是由与京剧四大名旦同时代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桂秋先生所创立的流派,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他长期在上海演出,被誉为京剧“青衣首席”和“江南第一旦”。

黄桂秋早年曾拜京剧旦角大师陈德霖为师,学陈最为正宗,与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尚小云为同门师兄弟。而陈德霖则是清末民初时京剧旦行执牛耳者,被尊称为“老夫子”,早在光绪年间就大红大紫,1890年即入选大内升平署当差,颇得慈禧太后的赏识。

黄桂秋先生是京剧旦行中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家,黄派艺术的精华,集中在声腔艺术上。黄派唱腔,清丽舒展、婉转娇媚、韵味醇厚,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观众中曾流传“老生要看马连良,青衣要听黄桂秋”这样的评语,马连良在京剧老生中的泰斗地位无人不晓,能将黄桂秋与马连良并列成为两个行当的标杆,充分说明了观众对黄派声腔艺术的认可和喜爱。

黄派声腔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老腔新唱、刚柔相济”。初听黄的唱腔似乎感到甜润娇美无比,然而仔细一品却会觉得这仅仅是外表而已,内中则坚实挺拔,饱满刚劲,似有一股逼人的犀利锋芒直上青云,柔中有刚、柔中显刚。“刚”能成为黄派唱腔的主体,正是因为黄桂秋自小师承陈德霖,继承了传统青衣唱腔古朴方正、刚劲有力的特点,故黄被人们赞为“德霖嫡传”。但黄桂秋并不是单纯模仿,呆板继承老师的艺术,而是充分运用了自己甜润清脆的好嗓子,广取梅兰芳、程砚秋甚至隔行的老生余叔岩、言菊朋等各家之长,并从梆子、秦腔、京韵大鼓等姐妹剧(曲)种中汲取养料,大胆创新,老腔新唱,将其“刚”隐于娇媚甜美之下,使之古而不旧、朴而不拙,刚柔相济,听来既清新刚劲、清脆悦耳,又委婉甜润、亲切感人、形成了自己的显著特色。

“韵味醇厚、余音绕梁”是黄派声腔艺术的又一特点。黄桂秋对字韵极有研究,尤其是去声字,特别注意。他还把湖广韵运用到旦角唱腔中,发声运腔也极为讲究,以字行腔有较大韧性和弹性,力求纯正圆润,字正腔圆。他将字、声、腔融为一体,歌来余音绕梁,耐人寻味,唱至激越昂扬时,如石破天惊,山鸣谷动;歌到哀怨凄婉处,似溪水呜咽泣诉,催人潸然泪下。

黄派唱腔的另一特点是“节奏性强、顿挫有方”。这被内行称之为“板槽瓷实”,黄桂秋演唱时吐字清晰,有口劲,字出似滚珠击盘。如他唱的摇板也给人以有板的感觉,《苏三起解》中的流水,也唱得别有风味,字字清楚。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黄桂秋善于运用自己的这些特点,为塑造剧中人物服务。在其代表作《别宫祭江》《王宝钏》《春秋配》等戏中,通过他别具一格的声腔艺术,很好地塑造出了孙尚香、王宝钏、姜秋莲等一系列既善良温柔又刚烈坚贞、柔中有刚的古代妇女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派唱腔的形成在于黄桂秋先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善于吸取各家之长。他经历了以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为杰出代表的京剧全盛时期,与众多名家合作过,在那群英荟萃、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中,他敢于探索,兼收并蓄,深下功夫,在四大名旦形成的同时卓尔不群,独树一帜,终于创始了黄派唱腔,为继承、发展京剧旦角的声腔艺术,作出了贡献。

黄派艺术的传人很多,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优秀黄派演员有武汉京剧院的刘子薇、北京京剧院的李慧等人,正是由于她们的执着和努力,让我们仍然能一睹黄派艺术的风采。今天我们既要继承、学习和研究黄派声腔艺术,更要学习黄桂秋先生敢于创新、改革的精神,通过继承传统流派,来发展新的艺术流派,使京剧艺术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