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抑非(1908—1997年),著名的中国花鸟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江苏常熟人。名翀,初字一飞,后改字抑非。花甲后自号非翁。古稀之年沉疴获痊,又号甦叟。陆抑非于花卉,兼及翎毛草虫,工笔、写意、没骨、泼墨,无所不长。他的花鸟画取法赵昌、陈白阳、周之冕、吕纪、林良、任伯年、恽南田、华新罗等诸家,所作题材广泛,而皆能生气勃勃。
此幅《紫藤金鱼图》尺寸: 133厘米×67厘米(见右下图),题识:濠上游鱼戏,长藤系太平。辛酉长夏题旧作于湖上闻梦楼甦叟陆抑非。钤印:抑非、陆翀书画。
观整幅画,首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紫藤,而是居于画幅中间硕大的湖石,立体感极强,用笔泼辣率真,勾勒、皴擦、点染一气呵成,墨色层次丰富,浓淡枯润结合。需要凸显处,墨色浓郁扎实,需要弱化处,墨色简淡清虚。画家通过墨色的干湿浓淡与灵活多变的用笔,将湖石凹凸不平、坚硬粗糙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该湖石好似一面屏风,立在画幅中央,它的存在也决定了前景与后景的层次关系,可谓非常重要。
再来欣赏一下紫藤,它在整幅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画家采用了全景式的表现方式。构图上密下疏,尤其是画面右上方这个部位,粗藤、细藤、紫藤花、叶等相互交叠、缠绕、遮掩、穿插,非常密集,与画幅下方的空旷水面构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达成了传统中国画要求的“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构图准则。再看那紫藤老干盘曲迂回,穿梭于茂盛浓密的枝叶间,时隐时现,难以捉摸,但其气脉始终相连。只见,这一根根墨宝气盛、苍劲盘曲的枝干,像极了飞舞的草书文字,画家将自己苍劲老辣的书法风格完全融入画中,真正做到了以书入画的境界。
藤干周围叶子茂密,其正侧偃仰,姿态风貌各不相同,不仅如此,叶子的颜色也是变化多端,深绿、浓绿、草绿、嫩绿、赭绿,无所不包,既客观反映了紫藤叶子新老的不同状态,也使画面的色彩更显丰富。
在浓密的叶子映衬下,一串串粉紫可爱的紫藤花飘垂而下,好似一串串欢乐的风铃在歌唱。细赏,可以看出紫色的花朵,鲜艳而又温润。上面的大花浅,下面的小花深,花茎的组织串联,花托、花蕊的点垛,画家都处理得细腻自然,又不失写意的情趣。在他笔下的紫藤花,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不仅如此,画中紫藤花还以多种面貌呈现,有些自然下垂,有些则呈明显的倾斜状,似被风吹起,连周围的叶子也被风倏倏地吹了起来。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藤花浪拂紫茸条,菰叶风翻绿剪刀”的诗句。
整幅画,画家是从一个略带俯视的角度来描绘景物的,所以这必然牵涉到上下关系与前后关系的兼顾问题。首先,画家利用了湖石的孔洞,让后面粗壮如臂的紫藤老干伸出洞口,探至水面,使藤干能够前后相连,气脉贯畅。而湖石遮挡处又自然形成了前、中、后三个层次。其次,画家利用垂下的藤条和花叶,不仅弥补了画面左侧的空白,而且很好地与下面的水面、金鱼连为一体,使得整幅画中的景物上下关联,整体感更好。三条红色小金鱼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整幅画的内容和色彩,更为画面增添了生气,令人赏心悦目。耐人寻味的是,这幅画中又充满着太多的对比。如:构图的疏密对比;紫藤枝干的粗糙苍劲与紫藤花叶的细腻秀润的对比;湖石墨色浓淡、虚实、枯润的对比;水的虚灵清柔与湖石坚实刚硬的对比,等等。虽然对比多而强烈,但又能做到画面的和谐统一,这就是陆抑非功力的体现。
陆抑非先生早年以典雅秀润的工笔、小写意画风著称。20世纪60年代后,他至杭州,画风也随之大改。他吸取大写意之长,由工而放,以雄盖秀,笔墨变得生辣豪纵,色调也更加秾丽。此幅画作是陆抑非先生的晚年作品,观此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气韵,均能窥出其晚年画风的一些变化。如果要给他这幅作品一个客观的评价的话,我觉得,苍劲秀润、生辣朴茂更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