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滑稽戏百听不厌,究其原因除剧种本身具有的幽默性、地方性等特点外,大量运用各地方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滑稽戏中的方言运用很广,除了本地的浦东、崇明话外,还有苏州、无锡、常熟、苏北、绍兴、宁波、杭州及山东、四川、广东等方言,合计可达十余种,正宗的普通话反倒较少运用,温州话、闽南话等因不易听懂也极少采用。当然在使用时,限于演员的方言技能及考虑听众的理解,往往还不是很纯正,特别是广东话,演员把它加工成广东上海话,倒也增加了不少乐趣。因此可以说,滑稽戏离不开方言,没有方言,滑稽戏逊色不少。
滑稽中的方言对观众确实很有吸引力,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新奇。上海人对各地方言虽然并不陌生,但也不是每天都听到,例如电影、电视、广告基本使用普通话,公共场合听到的也大多是上海话或者普通话,因此听到别人讲方言,就会有一种新奇感,而方言一旦与剧情紧密结合,就能很大程度上吸引观众。
二、亲切。各种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乡土气息,特别是上海人中有许多苏浙籍或在那里生活过的中老年观众,听了家乡话,尤感亲切。
三、幽默。各地方言中不乏独特的词语,在上海人听来,会产生一种艺术“笑果”。如利用宁波方言的特点,在内外两个结构层次的语义对立中构成笑料:“有个大大个小畏(娃儿),坐辣高高个矮凳上,手里一把厚厚个薄刀,勒切一块硬硬个软糕。”
四、误解。由于方言中有许多词语的读音奇特,其本意易被上海人所误解,而演员再加以充分利用,使这类误解扩大、持续和重复,便很容易使听众发笑。如常熟话的 “鱼 ”读作 “ 眼 ”,“白鱼 ”就成了“白眼 ”;无锡话的 “ 洗 ”脸被误作上海话的 “ 死 ”;崇明话中的 “难过”读作“暖锅 ”,“啥 ”读作“蟹”等,而宁波话的有些读音更是可以编成一出“宁波音乐家 ”的滑稽剧。
五、夸张。方言中常有与上海话不同的语音、语调等特性,如苏州话的嗲软、宁波话的脆直、绍兴话的圆满、山东话的响硬等,经滑稽演员的渲染,特性更为突出,从而使观众忍俊不禁、大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