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707坠机事故与科教片《湍流之谜》

2023-03-23    作者:黄一庆

1966年3月5日13点58分,一架英国海外航空公司运营的环球航班波音707飞机从日本东京羽田机场的廊桥滑出,机长是来自英国的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飞机很快就在东京湾上空右转爬升,再以298°的航向飞越御殿场市,此时高度已经达到了4900米,飞机的右前侧就是富士山。随着空中广播的播报,旅客们纷纷打开遮光板,转头望向高达3776米、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富士山,天空十分通透,上千米天际线都尽收眼底!富士山的景色,在空中看来真的非常美。

突然,飞机开始上下颠簸起来,将已经解开了安全带的旅客重重地抛向舱顶,客舱内安全带提醒的红灯立即闪起,头顶行李舱被弹开,行李到处散落,被抛起旅客的叫声、哭声混杂在一起。

驾驶舱内的飞行员从未见过如此场面,波音707的颠簸甚至难以让他抓住驾驶盘。当然更可怕的还在后头,“呯”的一声巨响,飞机再也不受飞行员的控制,开始在空中翻滚、解体,最终主体坠毁于富士山塔罗博以西约300米处,而整架飞机的残骸分布于一片长达16公里的区域。机上113名乘客、11名机组成员,总共124人无一生还,坠机现场燃起熊熊大火,其惨烈场景令人不忍目睹……

这是3月18日在沪首映的科教片《湍流之谜》的一组情景再现镜头。上述这起波音707坠机事故,最后调查报告的结论是:在日本御殿场市上空,飞机遇到异常剧烈的湍流,达到了撕裂机身的强度,湍流导致飞机解体。

湍流之谜,被喻为20世纪经典物理学的最后一个堡垒。这部科教电影编导从湍流的基础概念讲起,带观众一起走进中科院力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一窥中国科学家为破解湍流之谜所作的艰苦努力。科教片用通俗易懂的形象画面告诉我们,湍流是怎么回事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打个比方:一条高速公路上,沿着一条车道跑着100辆汽车,且间隔均匀,当正常运行时,每一辆汽车都消耗一定的功率。当其中某一辆汽车发动机突然熄火(能量梯度突变为零),这一辆汽车速度立刻突变为零,其他汽车仍正常运行。如果这是在三维流动中,突然熄火的汽车就是湍流产生的“上抛”,它后面紧接的这辆车就是湍流产生的“下掠”。

科教片《湍流之谜》的编导汪诘在拍片时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竭尽所能,以最大的努力去原创拍摄。比如波音707坠机事故的情景,就是摄制组在重庆一个航校实地拍摄的,电影中的50位群众演员也是不取报酬,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创作的。

《湍流之谜》是可以被当成艺术片来欣赏的——画面精美、音乐动听、台词严谨。剧本创作是整个影片创作环节中最折磨人,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编导汪诘为此认真研读了几十篇科学文献,采访了十多位科学家,并根据专家的审读意见一遍一遍地打磨剧本,逐字逐句地修改措辞。汪诘在电影首映式上感言:“我国想要成为受世界尊敬的国家,除了经济的发展,更需要科技与文化的崛起。过去的中国孩子,他们看着欧美的科教片探索宇宙。我希望,未来,全世界的孩子也能看着中国生产的科教片成长。在从事科普创作的十多年间,我越来越觉得,这项事业有着深远的意义。传播科学,不仅仅是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