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思剑:倾情演好《敦煌女儿》二号人物

2023-03-02    作者:祝天泽

荣获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三八”节起在本市上映,上海沪剧院实力派演员钱思剑心情十分激动。他在片中饰演剧中二号人物、“敦煌女儿”樊锦诗的丈夫彭金章,戏份很大。“我很幸运接受了这一角色的塑造。不仅彭先生好思想好品质浸染了我,同时通过舞台、银幕塑造了一位具有大爱品质的中国人形象。”

 为了演好彭金章这个人物,钱思剑随剧组深入到敦煌研究院生活,两次拜访彭金章本人。“彭先生可以说是个完美的人。”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武汉大学工作,创建了考古系。他对爱人樊锦诗在敦煌工作倾全力支持。当他们有了孩子后,彭先生在武汉家中既当爹又当娘地照顾。当孩子长大后,他毅然放弃武大考古系工作,来到敦煌与妻子一起战斗。莫高窟北窟的开发就是在彭先生领导下进行的。

演这个角色,钱思剑主要把握好三条线。一条是年龄的主线,钱思剑从彭金章20多岁一直演到70多岁,年龄跨度大。各个年龄段的扮相、工作性质、人物特征、台词唱腔各有不同。第二条线是与樊锦诗的关系,他既是妻子事业上的坚定支持者,又是一位爱她疼她的好丈夫,用剧中台词说,“天底下打着灯笼难以找到的好男人”。钱思剑善于把握角色分寸,演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第三条线是大情怀与小情怀的关系。彭金章为了敦煌的保护大业,舍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他甚至将父爱迁移到大漠里的流浪猫身上,施以爱心,天天喂养。钱思剑在演出中很好地处理了这两者的关系。

上海沪剧院曾带着沪剧《敦煌女儿》去敦煌研究院演出,研究院干部、研究人员和当地群众300多人观看后,反响强烈,掌声不断。樊锦诗老院长看后高兴地说:剧本写得很真实,反映了敦煌几代人不计名利得失,守护好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雄心壮志和奋斗精神。“演员演得很认真,尤其是茅善玉饰演的敦煌女儿,举手投足惟妙惟肖,是一种美的享受”。当谈到彭金章这个角色时,樊锦诗也赞赏有加,她说:演得很不错,很到位。“每一次我和樊先生见面时,她都亲切地叫我老彭,这从一个侧面肯定了我对这一角色的塑造。”钱思剑说。

年已花甲的钱思剑曾获上海沪剧青年演员“十佳”称号、上海戏剧表演白玉兰配角奖、全国人口文化奖个人表演奖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袁派”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演唱嗓音明亮,唱腔流畅,韵味醇厚,先后主演《红灯记》《家庭公案》《野杨梅》《王孝和》《碧落黄泉》《夜半歌声》《方桥情缘》《我心握你手》《心有泪千行》《生死对话》《瑞珏》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