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牡丹”勇于创新

2022-11-17    作者:马信芳

图片10.jpg

黄白金牡丹摆件(雕塑)   汤兆基  

 

汤兆基先生“艺精三绝”,擅长书画,又精通篆刻。他对绘画牡丹情有独钟,卓有成就,有“汤牡丹”之誉。已担任了三届上海市政协常委的他虽已退位,但作为书画家、上海市文史馆的馆员,仍在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中继续发热发光。

汤兆基小时候在上海市少年宫美术班学习雕塑和绘画。一天,他看到隔壁国画班里执教的乔木先生正在教画牡丹,那朵鲜艳的牡丹让他睁大了双眼。回家后拿出白纸竟画起来,这是他画牡丹的开笔之作。初中毕业后,他考进了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学的是黄杨木雕专业,但他始终热爱的书画,从未放弃。

“文革”后获得“解放”的他离开尘世喧嚣来到山东菏泽,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绚烂盛开的牡丹花海。面对这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他拿出画夹,放好图纸,开始画牡丹。整整一星期,沉浸于牡丹世界的他不停地画,带去的纸没了,买了土纸再画。就这样,啃馒头、吃速泡面,竟画下几十米长的牡丹画卷。

自此,汤兆基对牡丹越发倾心,越画越多,越画越好。

与古今名家不同,他画的牡丹色彩斑斓,红色、紫色、白色、绿色并陈;表现手法多样,写意、工笔,渲彩、泼墨,让人目不暇接。不拘泥于传统,他的牡丹画谢绝亭台楼榭,枝叶不多,而是朵朵盛开,仿佛要越过画面开满人间。在汤兆基眼里,将牡丹花与过多其他景色融汇,只会淡化主题。他重自然,多次赴洛阳、菏泽,细心观察各种牡丹的千姿百态,将真实的牡丹融进自己的作品。

2005年,他被评为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2010年,国色天香球瓶完成,寓意“富贵圆满,平平安安,有求必应,花好月圆”,此瓷瓶被列为上海世博会1号政务礼品。20114月,汤兆基美术馆在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落成。美术馆的“四馆一廊”,分别展出他运用各种技法描绘牡丹的国画、紫砂瓶、金石、木雕、漆画等。201510月,汤兆基艺术馆在普陀区诞生。高4米、宽20米的气势澎湃的“大型铜质牡丹绘雕”耸立于该馆的牡丹园。

汤兆基的作品同样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梅派传人、京剧大师梅葆玖特喜欢他设计的“牡丹丝巾”,争着围戴;二胡演奏家马晓晖穿着“牡丹旗袍”,带着二胡与“世界握手”。而尚长荣、马莉莉、王汝刚等更是对汤氏作品称赞有加,和悦欢亲。

与一般画家不同,年届八十的汤兆基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仅画牡丹,还研究牡丹。他认为,牡丹文化应该继续发展。近几年来,汤兆基从这一切入口“因材取艺”。他对唐宋以来的瓷器上的牡丹图案作了疏理,对不同窑器、不同工艺牡丹图案进行了精细的分析和考证,还专程到宁夏考察西夏牡丹纹瓷器等,在这基础上编撰出版了《瓷器上的国色天香》。他收集唐代以来的古典诗词,主编出版了《历代牡丹诗词名篇鉴赏》。他又从博物馆和众多的画册中,收集自唐以来的历朝画家牡丹作品100多幅,历时一年,编辑出版了《历代中国画牡丹集粹》的大型画册。眼下,一本10多万字的《牡丹文化概述》正在编撰。人老心不老,勇于创新,“汤牡丹”愿不断以新作奉献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