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史依弘接触过的人,很容易得到一种印象——她是个演员,更是个戏迷、戏痴,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扬眉,妩媚又英气;一迈步,绰约而端丽;更别说亮开嗓子唱一句了,整个人散发着京剧蕴藉的美感,是一位为戏而生的艺术家。
史依弘10岁进入上海戏曲学校后,就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她在著名武旦演员张美娟老师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下,学习十分刻苦。汗水流得多,功夫下得深,自然就表现得出类拔萃。1985年,日本著名歌手、演员佐田雅志到上海开个人演唱会。团队的摄制组拍摄了一组展现中国上世纪80年代风貌的电视纪录片,选择了几位上海青年女性采访,其中就有戏校学生史依弘。当时她只有13岁,在所有的被采访者中年龄最小,纪录片记录了她在戏校的学习和生活。这位上海小姑娘清新活泼,蓬勃向上,洋溢着时代的激情。这段影像非常珍贵,让我们看到一位今天堪称京剧界栋梁的著名演员,刚刚走上这条艰辛又荣光的道路时真诚的模样。
史依弘另一位恩师是梅派研究专家、当年曾为京剧大师梅兰芳操琴的卢文勤。在十年的时间里,她几乎天天到老师家里去练声。一句唱花很多天,一段唱磨一年,这些苦功夫当时或许觉得单调,但她从来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为她日后艺术的进步与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难能可贵的是史依弘学习京剧的谦逊态度。她说:一字为师,只要教了我一些不知道的内容,他就是我的老师。史依弘学的是梅派,演的是大青衣、花旦,但她冲破门派之见,向其他流派的老艺术家学戏,学唱腔,学身段。
十来年前,史依弘想学演《锁麟囊》,就向程派艺术传人、著名京剧教育家李文敏老师学习。李老师教得非常扎实,使史依弘学到了许多东西。后来她又向天津京剧院的著名小生、表演艺术家孙元喜先生学习这出戏的身段。孙老师在京剧界以腹笥渊博著称,因为曾经看过太多次四大名旦那一代大艺术家的现场,也曾经多次陪同他们演出过。孙老师也不顾门派之见,耐心传授。著名程派表演艺术家李蔷华老师也给史依弘说过《锁麟囊》的身段。当时史依弘己经功成名就,但她没有躺倒在功劳簿上,仍孜孜不倦地学习。
认真、刻苦和一丝不苟是史依弘身上的特质。有时吃着饭突然想到京剧上的一件事,她会搁下碗筷考虑上几个小时。半夜醒来为了白天演出的事,反复琢磨而难以入睡,干脆起床,坐在书桌前沉浸于思考。在排练场上,演戏追求精益求精,为改一句台词或一个动作,向导演提出自己的看法。封控期间宅在家中,她更不敢懈怠,一方面重温自己将要演出的京剧经典片断,另一方面通过手机视频带教学生,往往一个身段要教上两三天,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
史依弘说:学京剧是一项特殊工作,是个相当吃苦的行当,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挺不过来的。要永远做个攀登者,不想吃苦的趁早改行。当年和史依弘一起考入上海戏校的小伙伴和小姐妹们,不少人早已离开了京剧舞台。上世纪80年代京剧经历了很大冲击和多年的式微,不少优秀人才耐不住寂寞也淡出舞台,而今能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而史依弘则是其中坚定的一员。
2016年,史依弘成立了弘依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创建了上海弘依梅京剧团,这是全国唯一的市级民营京剧团。对于京剧演员来说,这是冒险,更是自我突破。史依弘敢于做第一个吃蟹的人,迎着困难而上。六年来,“弘依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史依弘的演出场次数量跃升,各地剧场邀约不断。“弘依梅”打造了“占尽风华”“梅尚程荀”“上海大剧院五一档”等多个演出品牌;新编戏《新龙门客栈》推出后令观众刮目相看,叫好声不断。
近十年来,史依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于传承京剧,给青年演员说戏,在大中小学校师生中普及京剧。今年2月“史依弘京剧工作室”在上海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班,来自上海多所学校的22位声乐、语文、舞蹈、乐器老师参加学习,他们的愿望就是把京剧融入到中小学艺术教育和美育中。
史依弘和“弘依梅”的教师们还走进上海的多所中小学开设京剧课,在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加入京剧的亮色。上海宝山有了“依弘剧场”,给孩子们排的课本剧连演十多场,小观众逾五千人。
无论是老牌剧场、现代化大剧院,还是社区文化艺术中心,史依弘的演出所展示的京剧之美,受到新老戏迷们的广泛青睐。
《穆桂英》《白蛇传》《凤还巢》《霸王别姬》《大探二》《杨门女将》《锁麟囊》《杜鹃山》等,都是史依弘的拿手好戏。多年来,她荣获梅花奖、白玉兰奖、上海十佳青年演员奖、中国京剧之星等多个奖项,从2015年起她已担任两届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这不仅是史依弘的荣誉,更是国粹之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