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再就业,银发打工族如何保障自身权益?

2025-11-03    作者:上海百汇律师事务所 陈立

  凌晨四点,六十二岁的陈阿姨已经开始清扫街道。不远处,退休的老李正分拣着快递,准备开始一天的派送。他们,是一个数量庞大却常被忽视的群体中的一分子:为维持生计而再次走进职场的“银发打工族”。

  对于绝大多数再就业退休人员而言,继续工作不仅是“发挥余热”,更是为了解决晚年生存需求、减轻子女生活压力的现实选择。他们大都从事保洁、保安、快递、零工等工作,却因法律上的“劳务关系”定位,在发生矛盾纠纷时往往维权无门。

  他们的权益,更需要被看见、被保障。

 

  现实图景:当“劳务关系”遇上生存压力

 

  与高薪返聘的专家不同,大多数基层银发打工族面临着更严峻的处境:

  1.议价权弱:为了获得工作机会,他们常常不敢主动提出签合同、买保险等要求。

  2.岗位风险高:从事的工作往往体力消耗大,安全风险高,如搬运重物、长时间户外作业等。

  3.薪酬不稳定:口头约定、按日结算、随意克扣的情况更为普遍。

  在实际办案中,我们发现银发打工族所面临的核心困境是法律上的“劳务关系”将他们隔绝在《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之外。当他们为了保住工作而选择隐忍时,克扣工资、无端解约、工伤无保障便成了高发的纠纷。曾经有个真实案例非常典型:65岁的王师傅在工地做零工,不慎摔伤后,包工头仅支付少量医药费便不再理会。由于没有书面协议和工伤保险,王师傅的维权之路步履维艰。

 

  法律盾牌:守住底线,签好“保命协议”

 

  面对现实压力,银发打工族虽处弱势,但仍需知晓并坚守几条不可退让的法律底线——

  1.书面协议是“保命符”

  银发打工族无论即将到何处上岗,承担何种工作,都必须坚持签订纸面协议。即使是一份简单的《劳务协议》,也有可能成为维权的助力。同时,无论何种“协议”,它都应写明:

  ▲工作内容和地点(明确具体,避免随意调岗)

  ▲报酬和支付方式(按日/月结?现金/转账?具体数额)

  ▲意外保险(最好明确由谁购买)

  工作期间,阿姨爷叔应特别注意保留证据:工资条、银行流水、工作现场的照片、微信聊天记录,都是发生纠纷时的重要证据。

  2.工伤保险是“生命线”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动的《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规定》拟将退休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这是解决此类纠纷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但在政策全面落地前,商业意外险是关键的替代方案。阿姨爷叔应尽量选择愿意为员工购买意外险的单位,或在商议报酬时,自己主动购买一份作为保障。

  3.健康报备是“护身符”

  主动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是选择合适岗位的前提。

  事先告知:如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务必告知用人单位并保留证据。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能在突发疾病时厘清责任,避免因“突发疾病而非工伤”而陷入无法获赔的困境。

 

  行动智慧:在现实夹缝中保护自己

 

  在争取权益的同时,也需要一些现实的智慧,以求在保住工作的前提下最大化保障自身安全。

  “抱团”取暖:尽量通过正规、大型的中介或公司求职,避免跟随没有资质的个人包工头。与同事保持联系,互通信息,在权益受损时能互相作证。

  “开口”询问:在找工作时,鼓起勇气多问一句:“签不签协议?”“给买意外险吗?”这不仅能筛选出更规范的用人单位,也是在推动整个环境的改善。

  “求助”有门:当权益确实受到严重侵害时,要知道可以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投诉,或寻求当地行政部门的法律援助。

  公众应当看到,超龄劳动者们忙碌的身影,支撑的不仅是个人的生活,彰显的更是一个社会的体面与温度。国家的立法正在向着保护超龄劳动者的方向稳步推进,这是重要的保障后盾。但在当下,每一位为生活辛勤付出的退休人员,都不应在法律的灰色地带里游走。他们的劳动同样值得尊重,他们的权益更应受到保护。一份清晰的协议、一份基础的保险,一份保留证据的意识,是他们最直接,也最坚实的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