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痛!“甜蜜的陷阱”搞忒170多万!

老爷叔“网恋”被骗巨额钱款,法官提醒网上交友须认真核实对方身份,警惕金钱话题

2024-01-18    作者:白楠 牛玲玲

  你以为在“网恋”,TA却在诈骗;你以为是爱情,TA却把你当生财之道;你以为是知音,TA却把你当自动提款机。没想到与TA的首次“奔现”之地,竟是在法庭……近期,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宝山法院)审结了一起标的额高达170多万元的诈骗案,其案情令人唏嘘。

 

  【案件回顾】

 

  2018年,李大爷(化名)通过微信“摇一摇”功能结识了“单身妙龄女子”吴某某。其甜美的声音、姣好的面容、对李大爷生活无微不至的问候,让李大爷渐渐“陷了进去”。一来二往,两人感情逐步“升温”,迅速建立了恋爱关系。这样“甜蜜的恋爱”一谈就是四年。

  在此期间,一直未谋面的吴某某以生病需要钱治病、外婆去世需要丧葬费等虚假理由寻求李大爷的帮助,深陷情网的李大爷对她可谓是有求必应,在这“甜蜜的爱情”中李大爷多次转账给吴某某总计170余万元。

  坠入“甜蜜陷阱”的李大爷却不知道,这些钱款被吴某某用于打麻将、日常开销、请他人吃饭等,简而言之,都供其个人挥霍;李大爷更不知道,一直与他建立恋爱关系的、他以为是年轻貌美的女子,其实是年近五十的已婚妇女。这位“大姐”虽目不识丁,但“学习能力”很强,通过向他人学习编辑文字消息、捏着嗓子模仿年轻女子的声音,以及给李大爷发送从网络平台下载的年轻女子照片等,想方设法伪装形象,逐步取得了李大爷的信任,最终让李大爷掉入了“网恋”诈骗的圈套。

  讽刺的是,直到开庭审理时,李大爷才与吴某某实现了“网恋奔现”,看到了这位“年轻貌美”女子的真面目。

 

  【法院判决】

 

  宝山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吴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责令被告人吴某某退赔被害人李大爷的经济损失。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吴某某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释法】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其行为结构为: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物→行为人取得财物→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交友成为一种潮流,由此结为情侣的情形也并不少见。但游离于真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网络,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本案便是一起典型的“网恋”诈骗案件。

  总结而言,“网恋”诈骗案件的“套路”有以下这些特点:

  1.打造“人设”

  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抓住被害人急于求偶、消解寂寞、获得情感认同等心理,虚构编造符合被害人内心期待的“人设”,吸引防范能力较低、易于信赖犯罪分子的被害人。

  2.取得信任

  通过日常聊天交往等手段“加深了解”“培养感情”,与被害人建立起虚假的“恋爱”关系,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被害人的各类信息,进一步取得被害人的信任。

  3.编造谎言

  在充分取得被害人信任之后,编造“生病”“借款”“急用”“资金周转”“共同投资”等理由,诱骗被害人支付钱款。

  爱情本是人类所拥有的珍贵情感,然而有些“缘分”却不过是一场骗局。你以为遇见了真爱,心甘情愿坠入情网,却不知坠入了骗子的“天罗地网”;你以为窥见了真心,义无反顾跳入爱河,殊不知跳进了骗子的“甜蜜陷阱”。是“婚恋”还是“婚陷”,一定要擦亮双眼。

  法官在此提醒,不要轻信网上打造的“人设”,网上交友要多一份戒心。凡涉及到借款、投资等金钱话题要提高警惕,建议认真核实对方身份,避免掉入骗子的“温柔”陷阱,造成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