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浅缘尽,有些夫妻选择不再携手,手持一纸判决或一份调解或一本离婚证,走出那扇大门,你左我右,各走各路。然而,孩子却是永远的牵绊, “一切为了孩子”,是这些父母的信条,但也成为他们再燃纷争的导火索。对于这样的案件该如何执行?
“一年只看到了孩子五次”
晓晴和小洋都是八零后,两人2011年结婚后生育一子,取名星儿。短暂的婚姻在茶米油盐中只留下了激烈的争吵。小洋提出了离婚,并提出一岁多的孩子星儿由自己抚养。
对于离婚,晓晴没有意见,可是对于孩子,晓晴却犹豫了。小洋收入高、家庭条件好,比起自己,离婚后肯定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小洋还毕业于名牌大学,将来的教育也肯定对孩子更有利。左思右想,晓晴决定还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忍痛答应,但为了不缺席孩子的成长,晓晴提出经常探视的要求。
双方在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虹口法院”)的组织下,达成调解协议并约定:离婚后,晓晴可以对孩子行使探望权,方式为每月第二周、第四周的周六上午10点,至小洋住所接走孩子,于次日下午4点前送回。
几年过去了,虽然偶有摩擦,但探视基本顺利,星儿与晓晴的关系也并未受父母离婚影响。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小洋拒绝探视的次数逐渐增多,理由也有很多,疫情、读书、补课……晓晴很着急,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在朋友指点下,她于2023年2月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虎爸和猫妈的“道不同”
接到案子后,虹口法院法官立即通过电话与晓晴联系。晓晴表示,“一年24次48天的探视,要一次不落、一天不少”,如果小洋还是继续拒绝,就要“一直申请执行”。法官遂约她去法院面谈。
按晓晴的说法,自孩子上学后,小洋总是以孩子需要上学、补课、做作业等为由,先是拒绝星儿过夜,慢慢地,每次两天的探视逐渐演变成了一天,而探视的频率也从每月固定的两次变成了不定期。细数2022年,探视的次数变成屈指可数的5次,而小洋总是拒绝沟通。
据晓晴介绍,小洋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周末的确是给孩子补课了,“但这不是不让我看孩子的理由啊!”
看着着急的晓晴,法官约小洋来法院谈话。令人意外的是,被问及拒绝晓晴探视的原因时,小洋表现得比晓晴还要激动。他认为自己并非有意为难,反而还有充分的理由:“我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上学后,学习压力本来就大。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周末是要补课的,还要上兴趣班,时间上确实排不开。另外,她对孩子不负责任,总是给孩子吃零食,还让他玩电子游戏,你说我能给她探视吗?”
听到这里,法官明白了这对父母是典型的“虎爸”和“猫妈”,他们并非闹得不可开交的怨偶,对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才是阻碍探视的最大原因。
“孩子的规划里只有读书、学习和补课,他累么?”
“七八岁的孩子想要吃零食、想要玩,有错吗?”
“对晓晴来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陪孩子玩、带他吃好吃的,满足孩子一切能满足的心愿,她错了么?”
法官耐心细致地启发式提问,让小洋沉默了。
一份特殊的“交接书”
对法官而言,本案的执行只要能安排晓晴与孩子见面即可,其间小洋必须配合,不配合可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然而这样结案,却并不能“了事”,矛盾也无法化解。
法官认为,细究本案纠纷的深层原因,其实是8年前针对幼童签订的探视协议与8年后学龄儿童的实际学习生活现状产生了冲突,但当事人双方未做良好沟通,坚持以自己认为的“为孩子好”的标准行事,这才导致矛盾越积越深。
要根本改变,一是要消弭双方矛盾,二是要确定新的探视和解协议。于是,法官召集双方再次坐下来协商。
此时小洋的态度有所软化,他同意让晓晴周末探视,但是考虑到星儿还要上兴趣班,所以希望能不过夜。晓晴同意了。但是,放心不下的小洋,还是自制了一份《孩子交接确认书》,从生活到学习详细列明各种注意事项,细致到孩子睡觉醒来要喝温开水、午后牛奶与午餐晚餐间隔至少一小时等,还要求晓晴要督促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等。
晓晴觉得这是对她的不信任,不愿意接受这份交接书。眼看协商又将陷入僵局,法官再次对晓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最终,为了孩子,晓晴表示愿意进行尝试。在尝试了几次之后,双方逐渐找到了平衡。小洋在学着放手,晓晴也明白“交接书”并非刻意刁难。此后,小洋也同意了星儿在晓晴处过夜的要求,双方的探视也变得顺遂了起来,星儿对此也非常满意。
为了更有利于星儿成长,也为了更好地保障晓晴的探视权,法官同时引导双方综合寒暑假等各方面因素签订新的和解协议。此番沟通更为顺畅,这对“虎爸”和“猫妈”很快对新的探视方案达成一致,案件最终以和解长期履行终结结案。
之后,法官又进行了电话回访,电话里的晓晴表示目前一切顺利。
法官心语:“一切为了孩子”是执行法官与父母的共同目标
与一般执行案件相比,此类探视纠纷案件具有较高比例反复申请执行的特点。起因是双方积累的矛盾,焦点为要求探视或变更抚养费,或两者兼具。反复性带来三大弊端,一是当事人矛盾日渐加剧,二是司法资源被过度消耗,三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本案探视问题的反复性在执行伊始就呈现出来,在办案过程中坚持执源治理理念,做到主动融入,从根源寻找化解良策,目的就是努力将这一“反复”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一切为了孩子”是执行法官与父母的同向目标,共同守护好这一片天地,让孩子的成长更为健康和快乐。(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