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不会忘记
——三线建设博物馆参观记
2025-09-30    作者:钱峻崖

093031.jpg

 

  今年,四川的攀枝花和贵州的六盘水举行了庆祝开发建设60周年纪念日的系列活动。不久前,我先后到这两地旅游,还去了当地以三线建设和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参观。

  六盘水的展馆名称为“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馆前建有“三线广场”,广场中心部位立有一尊“目的地雕塑”——一驾马车载着6位工程师和机修工,他们年龄不一、着装不同,带着小件行李,正踏入地面上彩绘的六枝、盘县、水城的区域,六盘水市正是因了三线大建设之国运而“拼装”诞生。在三线广场的北侧,竖立着彭德怀、邓小平的塑像,但见他们并肩而立,专注地望着远方,再现了彭德怀奋战在六盘水等地三线建设第一线和邓小平1965年11月视察西南地区及六盘水三线建设时的风采。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于2013年8月建立并对外开放,建有主楼和副楼。步入主楼大厅,迎面而来的是直插高约三层房顶的钢筋铁柱,在采煤、电塔、炼钢等工业机械各种零部件的组合簇拥之间,“大三线建设”五个红色大字鲜艳夺目。主楼展区以时间为主线,以煤矿、电力、钢铁、建材和航空、电子、导弹、兵器等工业为架构,立足六盘水、辐射贵州省,展出图片和实物各1300多张(件)、档案250余份、音像资料近1600分钟。

  其中得猫着腰才能进入的挖煤矿道实景体验、布满红蓝色炫光的炼钢炉出钢场景灯光秀等展区,令人震撼和沉浸。我还记得讲解员在指着墙上当初煤矿工人的“不想爹不想娘、不出煤不回家”的豪言壮语时,接着说道: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三线建设的政策也作出了调整,工矿企业有转产的更有停产的,许多老一辈的三线工人对下一代的三线接班人说“我们建是为了和平,你们停也是为了和平”。

  出了主楼前往副楼,途中可见保存完好的水城原县委大楼,这是一座转瓦结构的二层房屋,东西两头的办公楼由中间的连廊贯通,后成为了投入三线开发的西南煤矿指挥部和解放军8700部队司令部,这座面积不大、外表也不起眼的普通楼房,却曾经是西南地区三线建设的“中枢神经”。在这不到三四百米的沿途,还设有室外展区,展出了当时使用的蒸汽火车、解放牌汽车、龙门刨床、钢水包等重工业的“大件”,保留了三线老电影露天放映场。而副楼展厅的主要功能也是尽量还原,布置了机床车间、职工大食堂、供销社、新华书店、邮政局,勾勒了三线建设者的工作场景和生活环境。睹老物思旧岁,让我们这些年长者的思绪在历史长河中回荡。

  攀枝花的场馆名为“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大门前的“三线文化广场”上,耸立着一座“三线建设英雄纪念碑”,其主体由高约33.3米的三根钢轨合抱构成,彰显着三线建设成就与城市崛起发展,与广场中心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遥相辉映。

  这座博物馆,占地面积近60亩,建筑总面积逾2.4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6500平方米,展陈了从中央及国内十三个省市自治区收集的文物、图片共5万余件(套),采集了国家相关部委、地方机构企业、部队指战员们等参加过三线开发的领导者、建设者及其亲属、后代还有研究者等口述历史、学术交流和记录三线大开发大建设的视频音频资料共长达上万分钟;陈列了那个时期三线生产、军队使用的飞机、坦克、大炮、装甲车等实物装备。在相对简要地介绍攀枝花本地三线建设历程以外,该馆更多向人们呈现了举全国之力开展三线建设的大战略、大格局、大图景。展馆里,设立了地面嵌有众多三线建设劳动模范足印的一条长道,辟有挂着众多三线建设先进人物手模的一堵大墙,形象生动地宣示着三线建设的艰辛之路用脚蹚过去了,三线建设的辉煌成就用手干出来了!

  当地导游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们,中国所有的高铁到了拐弯等最重要的地段节点,还得用攀钢轨梁厂的产品;射击运动员许海峰1984年在洛杉矶获得中国奥运历史首枚金牌,比赛时所使用的4.5mm手枪子弹,就是由位于广安市的三线军工企业燎原机械厂生产的……在展馆里,我看到各地城市、各大工厂出资出人出物大力支援三线建设的史料,包括上海工人及其家属奔赴西部大山和荒漠投身三线建设的图文,其中还有一个“上海,小三线建设”的展板,专门介绍了1965年上海以安徽屯溪为中心建设“小三线”后方基地的情况,并详细罗列了轻工系统在皖南山区建立企业、投产各种军用及民用产品和职工以及产值的具体名录与数字,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和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都是以继承传播弘扬“三线精神”为己任和使命,前者以面积最大、展陈最全、藏品最多而著称,后者则以全国最早建成而闻名。两个依托三线建设而兴的城市,在改革开放中也都实现了生态文明、阳光康养的华丽转身,创业的足迹在这里留存并延伸,建设的“老底片”与发展的“新画卷”在这里融汇到了一起,它们不仅是一个能够让人们想及过去、回到过往的怀旧空间,也是承载了上千百万、好几代人的记忆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