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九天石门

——甘南洛克之路侧记

2025-07-29    作者:兰陵鹤使

07299.jpg

 

  1925年6月,美国学者约瑟夫·洛克从居住了两年的甘南卓尼县出发,向南穿越扎尕那,深入横断山脉进行科学考察。他采集了丰富多样的植物标本,并对沿途的风土人情作了详尽记载。他拍摄的照片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引起轰动,就此揭开了中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川、甘、滇地区神秘的面纱,他记录下的“令人惊叹的秘境”,被世人誉为“东方伊甸园”。他的考察成果促使洛克之路成为世界级探险路线。

  这次甘南旅游,寻访洛克之路当属重点行程。经兰州徒步俱乐部的朋友推荐,我们从卓尼县扎古录镇拐入卡车沟,朝迭部县扎尕那方向去探寻九天石门秘境。据2024年遥感监测与北斗导航数据证实,该路线符合洛克日记中记载的地形特征。谁知越野车赶到达子多乡林业检查站时却遇到了麻烦,管理员告知最近接到通知,外来车辆一律禁止进入保护区。我们只得下车步行前往,忐忑不安之时,一辆轿车悄然跟上来,司机探头问我们是否要去九天石门,来回得有80多公里,里面还要徒步两个多小时。他愿意搭载我们四人,同时兼徒步导游,因开出的价格合情合理,我们欣喜地跳上了车。

  这位藏胞叫丹增,他介绍保护区内共有十三个藏寨,最大的有四五十户人家,最小的仅十几户。窗外掠过崇山峻岭,原始森林绵延不绝。地里蹲着几位妇女在拔草,当地大规模种植党参、当归等药材,个体粗壮药性高,市场上十分抢手。有的牧民拥有三五百头牦牛,是当地的富豪,一头牦牛值一万多元呢。行驶中,丹增与对面过来的小车司机打招呼,他说这位内蒙古壮汉去年仅带一瓶矿泉水和一个面包,从扎尕那徒步8个小时来到这块陌生之地,牧民告诉他这里叫九天石门。这不,今年他又来此徒步野营,可见九天石门之魅力。

  车道终止在一片石滩前,两旁高耸的悬崖挤靠在一起直压头顶,一道清亮的溪水从崖缝中流淌而下,水不深却湍急。我们手扶岩壁,像习武者一般踏着水中的木桩小心前行。就这样曲曲弯弯、开开合合,不知穿过多少道峡弯,终于见到一道木栅栏,用力推开原木拼装的单向门,溪流上方别有洞天。丹增说这是第七道门,木栅是为了防止山上的牦牛“开小差”溜出牧区。展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人惊愕,怪不得洛克称这里“沿途美得惊天地、泣鬼神”。

  开阔的高原草甸坡度缓缓上升,近前有几个石块垒起的玛尼堆,其中一个端放着双角上翘的牛头盖骨,彩色经幡挂在树梢间随风摇荡。视线跟随蜿蜒的溪流向远方延伸,牦牛如黑珍珠散落在绿色绒毯上,或静或动。一座简易木棚俯伏在右前方的小山顶上,应该是牧民夏季牧场的休憩屋。远处的巨大石壁上,悬挂的瀑布像一条洁白的哈达微微晃动,脚下的溪流就来源于它的恩赐。极目远望,两座灰白的巨嶂凌空对峙,在蓝天白云映衬下伟岸挺拔,似乎直达九霄云外。它们比海拔3500米的草甸还高出1千多米,最宽处有300米,多少年来一直被当地牧民尊称为“九天石门”,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天然石门。

  视野追随美景左右推移,只见林木扶疏,怪石嶙峋。石林中奇峰或高或低,或峻峭或粗粝。一座孤峰突兀矗立,寸草不生,表面的石片闪着黝黑的光泽,俨如武士身披铠甲,守护着这方神圣的土地。粗犷,沉静,蛮荒,美得令人窒息。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在等待从那扇巨大的石门外,载着天外来客的飞船悄悄降临。突然,低沉的“哞哞”声打破寂静,一头牦牛四肢挺立,伸直脖子朝前吼叫,思绪猛然醒悟到自己仍在烟火人间。丹增指着头顶飘移的乌云,呼叫我们赶快返回,话音未落,噼里啪啦豆大的雨点越来越猛,山风呼啸,天色晦暗。顾不得溪水浸湿鞋帮,我们急匆匆夺路下山。上了车,才发觉冲锋衣已经湿透。

  当丹增送我们回到检查站,云开日出,碧空如洗。回望身后,似梦非梦,仿佛看见百年前的洛克骑在马上,向九天石门渐行渐远,背影慢慢消隐在霞光暮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