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秘境:楚雄

2025-07-22    作者:沈源琼

  “走遍天涯,不游楚雄,你的一生将是缺页的书。”华东师大陈教授一语,点燃了我对这一滇中秘境的无尽遐想。

  自昆明驱车两小时,便抵“省垣门户,迤西咽喉”——楚雄彝族自治州。这方红土高原,不仅是通往滇西黄金旅游线的锁钥,更深藏着“东方人类始祖地”的厚重传奇。

  出楚雄城北行两公里,一座古朴恢宏的“古城”跃入眼帘,它是被誉为“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的彝人古镇。古镇坐落在宋代大理国相国高量成所筑“德江城”遗址之上。青石板铺就的街巷,幽静而拙朴。融合彝汉智慧的“半颗印”“一颗印”宅院、三合院、四合院、土掌房鳞次栉比。桃花溪与清明河如灵动的血脉蜿蜒环绕,溪水澄澈,石桥木桥典雅别致,亭台水榭点缀其间,竟为这高原古镇平添了一抹江南水韵,仿佛“浓缩了一个彝族,乔迁了一段江南”。

  古镇中心,文化在广场间流淌生息:梅葛广场的汉砖浮雕,无声述说着创世史诗;祖先神柱上的六祖分支图纹,默然昭示着族群源流;十兽雕塑则暗喻着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深邃智慧。当夜幕垂落,毕摩文化广场上篝火燃起,盛装的彝家儿女弹响大三弦,手挽手踏歌起舞,奔放的左脚舞步撼动大地——“会吃奶就会喝酒,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正是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注脚。

  在楚雄人的心中,火把节是血脉里最炽烈的烙印,是天下彝人永恒的乡愁图腾。节日的夜晚,古老仪式与现代狂欢交响共鸣。高达五米的巨型火把巍然矗立,象征二十四节令的香炷点缀其间。德高望重的毕摩或长老点燃圣火,刹那间烈焰腾空,映彻天地。盛装的男女老少手牵着手,围着熊熊烈焰踏歌起舞。那激情四溢的左脚舞步震撼着大地,嘹亮的歌声直上云霄,彻夜不息的狂欢,将远古的祈福熔铸成生命的洪流。

  楚雄大地,镌刻着华夏文明最古老的印记。据导游介绍,1965年,“元谋人”两颗远古门齿化石惊现于世。经鉴定,其原始特征更早于著名的“北京人”。1972年,中国向世界宣告了这一改写华夏起源史的重大发现,“元谋人”从此作为中华文明恢宏史诗的庄严开篇,永载史册。

  楚雄的传奇,亦深埋于大地之下。自1938年起,禄丰这片“恐龙坟场”便源源不断地献出数以万计的化石碎片,迄今已复原逾120具完整恐龙骨架。科学家推测,仅世界恐龙谷所在的老长箐地层下,就静卧着至少400多具恐龙遗骸。东河、川街河峡谷一线,化石埋藏之密集,令全球古生物学者惊叹不已。

  楚雄文化的辐射力,跨越了时空的海洋。彝族十八月太阳历的发现震动学界,竟与遥远中美洲玛雅文明的十八月历法遥相呼应。玛雅图画文字中的三台金字塔,与彝族三圆台堆垒的向天坟造型如出一辙;墨西哥“老虎神庙”承载的虎神崇拜,亦与彝人自称“罗罗”(虎族)的图腾信仰暗合。这些跨越时空的密码,无声印证着人类早期文明间可能存在的隐秘丝缕。

  金庸笔下《天龙八部》提及的黑井,则封存着另一段辉煌。作为大理国九大盐井之一,其盐业在清代达至鼎盛,盐税一度占云南全省的六成四。千年沧桑,“盐城”繁华虽褪,却将唐宋坊巷、明清民居、古盐井、碑刻石雕、巍巍古塔与沧桑戏台,凝固成一部无字的盐业史诗,在岁月深处低吟。

  在楚雄,时光流转于密枝节、插花节、赛装节……尤以火把节最为炽烈。彝族人天性醇厚,待客如亲。贵客临门,必奉上情深意重的“三道酒”——栏门酒洗尘,祝福酒祈愿,留客酒寄情。纵使不善饮的我,亦被这份滚烫的赤诚所融化,举杯共祝这片土地永沐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