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位于西非的贝宁共和国,我既熟悉又陌生。前些年多次往返其经济中心科托努市,确实看到了城市化发展的速度。2016年,我第一次看到道路有红绿灯啦!统一的摩的黄衣车手,有速度有威风;各种品牌的小汽车驶过,市中心有时还会拥堵。而距离科托努市20公里处的冈维埃水上村庄,更是让人啧啧称奇,那里居住着三万多不肯离开水域的原住民。
冈维埃(Ganvie)意为“获救之地”,源于18世纪居民为躲避奴隶贸易而逃离到此地。贝宁沿海平原地区多潟湖和沼泽地,大西洋海水灌入潟湖,有三十多个村庄建在湖面上。这种建筑和生活方式在非洲很稀罕,冈维埃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它是非洲最古老的水上村庄,号称“非洲威尼斯”。
远在天涯偏于一隅的贝宁,那弹丸之地居然还深藏着这样的水乡,不可思议。与柬埔寨的洞里萨湖浮村民众散居且季节性迁移不同,冈维埃的居民世代集中居住此地。
某一年,我和朋友一起去这非洲水乡游玩。远远地,但见水面辽阔,湖面泛着晶莹的光。手机地图里,我们仅仅是周围一片水域中的一个小红点。风帆起落,远处星星点点。来来往往的不乏撒网捕鱼的渔民、盛装进城采购的居民、肆意玩闹的孩童。鸥鹭时不时降落到随处可见的栅栏上方,侧头看着“突突”中过来的我们,一副宠辱不惊的样子。
一路上没有同行游船,我们的一叶孤舟乘风破浪,向着不知边际的茫茫水域而去。不会游泳的我在没有救生衣的船上颠簸,心里吓势势的。但风景确实是好,让人觉得受点惊吓也值得:风轻云浓,艳阳高照,茅草屋鲜艳,高脚楼错落纵横。
冈维埃的居民散落在各个高脚楼、茅草屋和小船里,独木船、机动船穿行在四通八达的水域中,村内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湖鲜取之不尽。
我们看见某处小船一字排开,有各种蔬果备选;村内还有商铺买卖淡水、日杂用品;某处吊脚楼的铁皮屋上,一方开启的小窗里伸出一位服饰鲜艳的女性胳膊,直直地将货物递到晃悠的船头站立的小哥手上。
我们还参观了学校,看见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村中也有宗教场所、邮局、警所、医院、丧葬服务点,看着有些简陋,却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
这里居住的是托菲尼族人,几世纪前因部落战争逃到这里。外面的世界在飞速发展,但这批人不肯离开祖辈生活的地方,不愿进城市落地,保持了其原始的生活状态。
这里为人知晓后,访客多了,村里建起了小旅店、酒吧、餐厅。停滞的社会用另一种方式,开始缓缓进步。
我们带了许多上海酸梅糖。每当身旁有小船掠过时,就飞速抛传给对面那船的小朋友,很快就有欢乐的笑声咯咯传来,似乎连湖水中晃动的船影也被这单纯的喜悦感染,有点乐陶陶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