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们一家三口去新西兰旅游,入住一家设有公共厨房的酒店,有幸体验了在公共厨房做饭的乐趣。
那天傍晚,我们拎着食材,来到公共厨房。开门瞬间,让我们眼前一亮:只见右侧灶台上有电磁炉、电饭煲、电烤箱、微波炉、烤面包机等厨具;灶台对面安放着4组水槽,中间是餐桌;左侧是公共活动区域,有躺椅、沙发、台球桌和电影放映区;墙上挂有一幅图片,我们用翻译软件解读,原来是“厨房使用公约”,上面写有用完自行清洁,碗具归位、垃圾分类等注意事项。
我们来到灶台边,打开灶台下面的抽屉、柜门,只见刀具、碗盘、中西式调料俱全。做饭时,先生把不粘锅放在电磁炉上准备炒菜。这时进来一位50多岁的男子,他拿着一包方便面、一些火腿肠,还有一杯红葡萄酒,朝我们打着招呼,我们用简单的英文回应。他指了指我们用的电磁炉,跟我们讲英语,我们听不懂。他嘴里一边嘟囔着,一边从灶台下拿出一个不锈钢锅,再次指了指电磁炉,我终于领会到了他的意思,原来电磁炉是不能用不粘锅烧的,我向他表示了感谢。
这边,先生一边做着西红柿炒鸡蛋,一边和我聊天;那边,那名男子一口锅上煮着西红柿面条,另一口锅上煎着4根火腿肠,他还在做饭的间隙中,抿一口葡萄酒。他戴着耳机,估计是在听什么音乐,还不时来几个跳舞的动作,很是享受。又过了一会儿,他探过头,饶有兴趣地看着我先生炒菜,先生用简单的英语和他交流,他还过来试着炒了几铲。
厨房里飘着中餐、西餐烹饪的混合香味,刺激得我的肚子“咕咕”直叫。女儿说赶紧做汤,女儿对着呈方形排列的4灶头电炉灶,看看如何对应旋开一个电炉灶按钮。这时,那名男子电炉灶上的面煮好了,他端开锅,示意女儿把锅放到上面,女儿秒懂了他的意思,用他刚使用过的电炉灶做汤来得更快些。
一顿饭,在和谐的氛围中很快做完。我们一边吃着,一边打量着整个公共区域。在餐桌旁边靠墙的位置,有一排玻璃柜,上面写着一些英文和中文,原来这些是冷藏柜,供旅客存放吃不完的食物,并且在对应的存放位置写上姓名、房号和离店时间。真是有种“人在旅途、宾至如归”的感觉。
吃完饭,我洗碗时,又进来一对外国夫妇,只见他们从包中倒出一堆超大的贝壳类的东西,我很好奇地盯着看,他用英语跟我们交流,并做着游泳的姿势,原来这些是他下海潜水捞的。再仔细瞧,是8只黑金鲍,他告诉我们这些市场价格大约60多纽币一斤,我们算了一下折合人民币250元左右一斤。他将鲍鱼洗干净,切成细长条,放进碗里,倒了些调料,让我们品尝。我们仨从未吃过生鲍鱼,致谢婉拒了。过了一会儿,进来七八个年轻人,他们也很好奇地围着观赏鲍鱼,最后,这群年轻人,一人拿着一只黑金鲍拍了张合照,公共厨房,瞬间上演了一场“鲍鱼秀”。
因为这是我们在新西兰自做的最后一餐,我们洗好餐具,收拾好厨房后,把未用完的油、酱油放进冰箱里,留给后来入住的旅客使用。冰箱里的调料很多,估计都是前旅客留下的,真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一个开放的公共厨房,让我们邂逅别样的做饭情趣,感受到来自异国他乡的温暖。这里,也成了东西方餐饮文化交流的乐园,对于旅客来说,公共厨房的“交响曲”,散发出的又岂止是色、香、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