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是我国最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竹编技艺就日臻成熟,出现了竹筐、竹篮、竹席、竹帘、竹篥(竹箱)、竹扇、竹篓等近百种竹编制品,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并相继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浪纹等装饰纹样。
由于受到塑料制品的冲击,人们沿袭使用几千年的竹编制品逐渐被边缘化,买菜用的竹篮、淘米的竹箩、晾晒食物的竹匾等,如今已不多见。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的推动下,竹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前些年,我参观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在众多古典人物、动物摆件和花瓶等竹编制品中,我的目光定格在一套竹编茶具上。这套茶具由圆形茶盘、四只小杯和一把茶壶组成,造型简约又不失精美。内里是如玉的白瓷,外表由细如头发的竹丝包裹瓷面,经纬交错,细密精致。壶柄、壶盖、壶嘴与壶身的弧形连接处自然流畅,天衣无缝,内里的白瓷和外表的竹丝浑然一体。菱形提花图案与瓷器的莹润光泽相映成趣,十分雅致,细节之美令人惊叹,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
展台上,一位来自成都的艺人向我介绍,纯手工制作的瓷胎竹编茶具技艺独特,制作过程极为复杂,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高的技巧,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作品是否完美。
首先,编织所用的竹丝,需精选竹节长、质地细腻的慈竹或水竹,经过晾晒、破竹、去节、烤色、分层、划丝、抽匀等十数道工序,才能制成直径约0.2毫米的竹丝。然后,运用穿插疏编、经纬交织、锁口加固、装饰花纹等多种编织技法,巧妙地编织完成。瓷胎竹编以选料精、竹丝细、贴胎紧、藏头密的特色闻名,对外展出时,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