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重游南京,不仅领略了牛首山佛顶宫、大报恩寺遗址等新晋景区的风采,更对南京古园宅第有了新的认识,尤其那些雕花门窗,带给我们极大的美感享受。
南京市中心的熙南里,是一个类似上海老旧巷坊改造成的市民休闲街区。纵横相交的小弄堂,攀着爬墙虎的过街楼,墙角放着盆栽的餐馆、商铺,这一切似乎都还氤氲着昨夜未曾散尽的烟火气。甘熙宅第便坐落于这小巷之中。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甘熙宅第,也叫甘熙故居、甘家大院,俗称“九十九间半”,实际最多时有房屋三百多间。我们游走在老宅花园,晨光披洒的灰瓦屋脊,连廊环绕的假山古木,池塘戏水的红鲤白鹅,令人身心愉悦。四组多进式民居建筑群,房间通房间,天井连天井,将“以聚为本”、子孙满堂的宗族文化具象地表达了出来。早上游人不多,但有年轻父母带着小孩来熏陶“书礼传家”气息的。在老宅书房前,先生正举着单反对准雕花门窗“咔嚓”,一个汉服小男孩挣脱母亲牵扯,闯入镜头。刚要为先生懊恼,他却把相机递给我看,只见镜头里衣袂飘飘的男孩和老屋木门,半明半暗,亦动亦静,分外和谐。
穿行在一进进老屋,我们看见不少雕花门窗,浅刻细琢的祥瑞图案,巧拼密接的木格花纹,有的花窗被新枝嫩叶半遮,有的门扉透漏出斑驳青绿,有的门面反映出印象派绘画似的粉黛花蕊,隔景、漏景、借景等中国式美学,把窄小的空间变得生意盎然。借老旧门窗为背景,我偶尔也留个影。事后往朋友圈发了几张照片,引来纷纷点赞,有的说刚去过南京,也有说曾在南京工作多年,竟都不知老宅密藏着的古雅美景。
甘熙故居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温婉,也有北方“跑马楼”的端方。甘熙是清代文人和方志学家,故居由其父甘福始建,历经几代人才告竣工。近年修葺后向公众开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日我们又去了有“金陵第一园”之称的瞻园,园名取自欧阳修“瞻望玉堂,如在天上”的诗句,它是南京历史最悠久的明代园林,与无锡畅园,苏州留园、拙政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迈进瞻园大门,我们便迷失了方向,回廊辗转蜿蜒,飞檐俊俏错落,山石横林侧峰……直让人眼花缭乱。
有块白石藏卧于四片花瓣形的海棠门洞深处,我们朝它走去,糖葫芦串似的小苑一个接一个,花样不同的门框一扇套一扇,白石在远、中、近景中缓缓打开,最后亮出一尊灰黑色纹理的“雪浪石”。框景、叠景、添景……传统审美造园手法,让我们移步换景,渐入佳境,满心沉醉。
徜徉到池塘边的船舫,木雕格窗玻璃船身,镂空葡萄花枝舱门,题着“盈盈一水间”匾额的船头,我们仿佛穿越回600年前的水月秦淮。我们又七转八弯,沿花径踏入瞻园主建筑静妙堂,大堂摆满华贵的红木家具,但并没显得昏暗凝重。大格花窗、花廊墙、落地隔扇花门上装配了透明玻璃,让庭院里的芭蕉藤蔓,辉映着云影天光和凌波水色,分外靓丽。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一座故园,一栋老宅,都蕴藏着当时的审美和科技,值得珍藏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