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中山路,半部民国史”。在六朝古都南京生活多年,也常奔波于这条被一排排饱经沧桑梧桐覆盖着的中山路,但从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打量过。近日得闲,跟随34路“博爱号”电车,在串联民国都城记忆的中山路上,一路徜徉一路遐思。
中山路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路,1928年,专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而建。从中山码头一路向东出中山门,直至中山陵,沿途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棵梧桐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素有“百年驿站”之称的中山码头,是中山路的起点。清晨,声声汽笛打破码头的宁静,我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那个春日:江面上,江水呜咽,鸥鸟悲鸣;码头边,人群肃穆,时空静止,中山先生带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愿回到他执掌临时大总统的南京。
码头向北约百米,是民国首都电厂旧址。这座红砖建筑的前身可追溯至清末中国第一家官办公用电气企业——金陵电灯官厂。旧址内保留着复古工业风格的布置,二楼的“百年光影”展览馆陈列着电厂的工作日志,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电力发展史。登上观景平台,望大江东去,耳边不由响起“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打响前,电厂的“京电号”轮突破封锁抵达浦口,肩负起运送“渡江先遣队”的特殊使命。
离开江畔,34路“博爱号”在梧桐的斑驳光影中蜿蜒向前。挹江门,民国时期在明城墙上增辟的城门,是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疯狂屠城,成千上万难民和士兵涌向挹江门想过江避难,而日军竟在城门上架起机枪肆意扫射,顿时尸横江堤,血染江水,惨不忍睹。如今城门下那些经历战火的砖石上弹痕犹在,每一处伤痕都是百姓之痛、国之悲哀、民族之殇。
继续前行,萨家湾站附近的建筑群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坐落在中山北路两侧的深深庭院,是原国民政府交通部旧址和原行政院所在地。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布局,又融入了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式与拱券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民国风”。
过鼓楼进中山东路,必经新街口。孙中山先生的雕像静伫于十字路口中央。雕像周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区。
中山东路沿线还分布着众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在路左侧目视可见一座戒备森严的大院,是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所在地,现在仍为重要的军事机关。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央饭店。饭店红墙白柱,紧邻总统府,号称“远东第一饭店”,当年很多风云人物在这里聚集,很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决断。
过了中山门,便到中山陵。中山陵坐落在紫金山南麓,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从空中俯瞰就是一尊“自由钟”,寓意孙中山先生唤醒民众、追求自由民主的理想。中山陵有392级台阶,象征当时中国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对中山先生的爱戴与悼念。走过博爱坊,仰望陵门顶,中山先生亲书的“天下为公”,更是凝聚其毕生为之奋斗的民族、民权、民生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从中山码头到中山陵,这条12公里长的中山路,不仅是一条交通干道,更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沿途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观都是这段历史的注脚,共同构成了南京独特的“文化景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