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跟团去意大利。逛罗马的那天下午,一个年长的团友找不到集合地点,向导游求助。导游询问了那个团友的所在位置,然后再告知其返回路径。那个时候我还不到60岁,加之当兵16年的历练,觉得迷路有点不可思议——能走出去的就应该回得来,怎么会迷路呢?
没想到几年以后,我就被事实频频打脸。2018年元旦后,我与老伴到台湾8天环岛游。游览九份老街时,我们从公路旁的停车场下车,在路边走了一段,沿着两边大小门店簇拥的一条上行路,拾级而上。印象特深的是,街口转角一个门店的平屋顶上,横卧一只硕大的彩色猫咪雕塑。让我想起好多年前读过的《小说月报》,有篇小说的标题——《热屋顶上的猫》,与眼前的情景倒是相映成趣。
上得高高的坡顶,自由活动后返回。本来也不会出错——我们从街口出来不远,就依稀看到了那个停车场。假如沿路边继续前行,就会到的。但是当时在公路上“呼啦啦”的车辆多,不甚安全,我随口建议走到公路的另一侧。在边走边聊中,错过了停车场。
眼瞅着公路两边的景物越来越陌生,赶紧“止损”停下,打开手机,向导游求援。导游要求我们立返,而他则在路边等候。回到车上,已过了预定集合时间10分钟。尽管中巴车上等候的所有团友都没吭声,我们俩也觉得挺不好意思。
一年后的国庆节,我们老两口跟团游览摩洛哥,又因迷路出了洋相。
那是到了舍夫沙万,团队在特色民居安顿后,鱼贯而行,到城镇的另一边,一座挺拔的小山顶上欣赏落日。团队里的诸多年轻人,看了夕阳,还想看夜景,而我们却想早一点返回。正好一个中年女团友以及另一对年轻夫妇也想返回,于是我们结伴而行。
一路畅行,似乎离居住的特色民居不远了,那对年轻夫妇要在路边的店铺兑换货币,停了下来。而我们仨慢慢悠悠,继续向前。觉得差不多应该到了,却看不到入住的特色民居,这一下我们心里都慌了起来。赶紧打电话找导游,导游在电话里解释了一气,发现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身在何处,显然“自救”无望,于是让我们原地等待,她安排人前来接应。
接应我们的年轻人,很快地从陡峭的路边,上百级的阶梯上,一蹦一跳地走了下来。路灯下定睛一看,嗐!正是一起返回,走在前面停下兑换货币的那位先生。他告诉我们,身后不远处有个岔路口,本来应该笔直向前,很快就到;而我们仨却鬼使神差,左拐下行,导致迷路。我当时想,唉,真的是人老了能力就差。
不过,我后来仔细一想,这事还真不能赖在个“老”字上。因为导致一再迷路的主因,是主观随意,率性而为。不记路,不认真,想到哪走到哪,同年纪关系不大。
想通这个,当即痛下决心:以后外出旅游,一定要认真一点,慎重一些,边走边记,甚至可以在地图上标注。就像我年轻时想的,“能走出去的就应该回得来”。相信迷路的困窘,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