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斯里兰卡之“小气”式环保

2024-03-19    作者:钱峻崖

03192.jpg

  斯里兰卡(旧称锡兰)是个版图如一滴眼泪形状的热带岛国,享有印度洋上明珠的美誉,还被马可·波罗称为世上最美丽的岛屿。今年2月底至3月初我跟团去那里,除了见识了生动美丽的海滨风情、神秘莫测的古堡老城、名闻遐迩的自然遗产、独特迷人的民族文化,还切身感受到了当地在环保方面种种的“小气”式举措,觉得有点意思。

  先说说酒店。在斯里兰卡的5晚我们共入住了4家酒店,不是小花园式的就是大庄园规模的,都属于中高档级别,但是“小气”是它们的普遍特征:房间里要么只给抽纸要么只放卷纸,同时提供抽纸和卷纸的只有一家,而首晚入住的那家酒店居然这两种纸全无。不仅没有一次性拖鞋,塑料拖鞋也不配备。牙膏牙刷也全都没有,更别提浴帽、护理包、针线包、剃须刀之类的了。所有酒店只配有浴巾没有毛巾,至于浴袍那是“想多了”,连吹风机也非房间里的必备品。续住需要打扫房间卫生的话,得主动把钥匙放到前台,否则就一切都免了。倒是肥皂每家都有,尽管只是小小的一块,但香味各异都还清新好闻,显示出香精植物十分丰富茂盛国度的应有风“气”。

  再说说餐厅。在斯里兰卡5天7晚的团餐中只吃了一次中餐,其余都是西式的,自助餐是常态。桌子上摆放着刀叉和餐布,没有国内常见的餐巾纸。如果有餐巾纸的话,也通常是放在餐厅里类似于国内付款账台的一角。我曾向餐厅的服务生索要餐巾纸,结果他们都指着餐布然后比划着擦嘴的动作。牙签供应显得稍微慷慨了一些,除了摆放在账台,有些餐厅还会直接放在餐桌上,不过绝大多数都是散装的,一根根牙签放在小碟子里供食客自取,没有见到过牙签罐。当然,一次性筷子更从未见到过。

  最后说说垃圾那些事。斯里兰卡几乎看不到垃圾桶,包括火车站。居民家庭和街区商铺的垃圾都实施定时上门分类收集。在该国南端海角的古迹加勒古堡,我目睹了这么一幕:下午两点半左右,一辆带着“拖斗厢”的红色拖拉机突突地沿街一路开来,门面商家人员大都提着两大袋子的垃圾轻轻地往拖斗厢里丢,车上站有一位收集员,忙不迭地把一个个垃圾袋分开摆平,以免拖拉机在颠簸的行驶中垃圾袋掉落。在我看来,垃圾分类理念很现代,可拖拉机显然落后得很,但此刻此地的两者“同框”,确有穿越感却无违和感,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恰逢其时又自然和谐。

  30多年前,斯里兰卡开始实行垃圾分类。2017年,科伦坡郊区一个垃圾填埋场发生了滑坡致人伤亡事故,从而倒逼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迭代升级,2020年又强硬退回了英国数百吨有害垃圾。2022年重重债务与新冠疫情的叠加压垮了斯里兰卡,政府还是坚守绿色底线不松懈,各行各业和普通百姓继续自觉严格践行环保理念不含糊,实属不易,令人刮目相看。

  由此可见,在斯里兰卡,随处跃入眼帘的片片绿荫,既是自然的大方馈赠,也是大家长年累月在日常生活的各环节和细节处,以“小气”式绿色环保种种举措来反哺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累累硕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