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兴意忽起偕妻郊游,来一趟说走就走的微旅行,于是,乘地铁衔公交,车程逾一小时到川沙。
川沙系昔日浦东重镇、市郊县城,甫一抵达即径访“内史第”,此乃川沙首席地标,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气度恢弘,既为现代名流旧宅,又是历史保护建筑,仪门雕花飞檐翘角,铭牌为“黄炎培故居”“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宅邸坐北朝南,院落三进,屋十余间,清道光年间由黄炎培姑祖父沈树镛祖上所建,黄炎培、黄自、黄万里等贤达出生于斯,宋耀如家族、胡适等名流亦曾赁居。
自“内史第”沿新川路东行百数步,顷达川沙古城墙公园,园地面积虽小然格外幽静。嘉靖三十六年(1557),为抵御倭寇修筑的城墙,1925年大部分被拆除,现存残垣76米,1983年被列为川沙县(今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陶百育捐资修园,园内有岳碑亭、魁星阁,东南墙头置铁炮一尊。拾级登墙凭吊,俯瞰城壕微波荡漾,遂发思古幽情。
沿东城壕路北行少顷,见路边有一间近似普通民居的财神庙,坐西面东,粉墙黛瓦石狮端立,庙门紧锁,大约香火已消停多时。欲入内城,不期在夹道里撞见高耸之天主堂尖顶,连拐带弯找到场署街教堂正门,门前小路狭窄得仅容路人双向单行。教堂始建于1872年,1926年重建,称“耶稣圣心天主教堂”,现名“天主教上海教区川沙天主堂”,建筑挺漂亮,中规中矩,哥特式,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橙红、青灰两色砖墙烘托主次分明乳白色尖顶,钟塔直指苍穹。
踱步中市街惬意自在,街道颇整洁,石板路沉稳坚实,木门窗纯朴大方,装潢低调含蓄,在保持老街原有格局的同时植入时尚元素。逛毕中市街已是晌午,便留心用膳食肆,乔家弄一带各式餐馆罗布,着意品尝本帮菜,择南市街“川沙牌楼桥传统小吃”落座,老板娘土生土长,操纯正川沙方言,热心推介特色招牌菜,遂点一盘鲜嫩的白斩鸡和一砂锅肉皮三鲜煲,味鲜量足,名不虚传。
餐后续步,途见原为朱宅的浦东书画院及不清楚屋主何人的博雅楼,外观岸然内部未睹其详。饶有看点的当数中市街西段的农耕民俗展览馆,公益性展览敞门迎客,按类别分设清代民居、农耕农具、农耕石艺、雕花门窗、民俗用具、搪瓷器皿六个展室,器物倶耐人寻味,老者怀旧钩沉,中者详析细辨,少者好奇问疑,各得其所。有本地热心妇提议可访西市街城隍庙,旋前往,街屋新旧参半容颜斑驳,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经四百余年的城隍庙神采如故,幡帜鲜艳,香烛袅袅。
穿过操场路,来到陶桂松故居,气宇轩昂的砖雕门楼朱门紧闭,经人指点,方从侧翼进入。川沙人陶桂松乃民国时期上海滩建筑界大佬,陶宅建于1930年,面积1200平方米,青灰色墙体,砖木结构,主楼和副楼之间有廊道勾连。主楼中西合璧,内庭宽阔,回廊通透。
出陶宅循北市街南行,从中市路到新川路这一段坐落着数座由老宅改建而成的展馆,戏曲艺术展示中心环境优雅,丰富的实物、场景、图片等从多维度弘扬沪剧、越剧戏曲文化,根植民间;宋庆龄文化展示中心全方位介绍宋庆龄非凡经历崇高品格,亲切感人;设在丁家花园的川沙营造馆主题鲜明,凸显川沙营造业当年辉煌。
信步古镇,惜乎有些传说中的情景只能遐想梦寻了。譬如,曩昔“九庙十三桥”大多时过境迁,庙尚存几座,古桥则消失殆尽,盖因城内河浜悉数填没筑道,护城河原有路桥拓宽通车。当年繁忙兴旺的三灶港早已隐退,层桥夕照、白漾观鱼等名胜不复旧观,老城外通城河则依然开阔,河畔中式廊道、廊桥、廊阁延绵百余米,不啻古为今用新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