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龙纹瓶

2023-08-31    作者:周进琪

当年,我的工作地点在四川北路,毗邻文化名人街。那几年,我成了附近古玩工艺品店铺的常客。

有一天,我走进一家小店,浏览着琳琅满目的物品,不经意间,一只掐丝珐琅龙纹瓶引起了我的关注。店主热情地介绍说,这是清代的五爪龙纹六角瓶,刚刚到货,比较罕见。我捧在手里,看了一眼就喜欢,毫不犹豫就买下了。

这只六角棱形花瓶,高39厘米,最大直径22厘米,白色衬底,图案主要是蓝色的,端庄大气。瓶座布满缠枝云纹,寓意生生不息。瓶身有波涛翻卷的海浪,烘托着六条神态各异的神龙,瓶颈由对称的波浪纹、龟甲纹和如意纹组成。瓶底还钤有一枚郝振冰的篆文印。细细观看,所有图案,均由细如发丝的铜线编织而成,工艺精巧,线条流畅。尤其是瓶身部分,蜿蜒的龙须、伸展的五爪、规整的龙麟,以及蓝色珐琅彩由深及浅的晕染效果,令人赞叹。

据了解,掐丝珐琅器最早出现在3200年前希腊的普鲁斯岛,元朝年间,随着贸易和文化技艺的交流,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这种工艺至明代景泰年间颇为流行,刚开始只有蓝色,又称景泰蓝。长久以来,经过我国艺人的改进和创新,利用原有的瓷器、青铜、玻璃、釉料、夹焊丝嵌和金银器皿的制作工艺,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融汇成中国特色的艺术珍品。

掐丝珐琅的制作是一门综合艺术。首先,根据器形创作合适的画面,在铜胎上用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绘各种色彩的珐琅,再经过镀金、焙烧、研磨等工序,费工费时,制作成本高,釉料配制和烧造的技术难度较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珍贵的器物主要在宫廷内制作,专供皇室使用。

在了解掐丝珐琅历史,比较各个时期的器物变化过程中,我对手中这只六角瓶的制作年代产生了怀疑。它并非制作于清代,更符合民国时期制品的特征。经细细揣摩,我看出了许多破绽。其一,胎薄体轻、少了应有的厚重感;其二,口沿、底部、框架上镶嵌的铜条,虽有久远岁月氧化形成的包浆,但已无清代的镏金工艺;其三,五爪龙曾是封建帝王的象征,在清代仍需避讳。

通过学习比对,还原了这只掐丝珐琅龙纹瓶的本来面目,但我没有懊丧与失落。辨伪识真,活学活用,不亦快哉。


083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