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日,应老友之邀,我观览了位于黄浦区复兴中路301号的上海银行博物馆。徜徉在这座国内同类馆藏最丰富、金融行业珍稀文物最多的博物馆里,犹如走进一座藏满财富的宝库。
这座建造于上世纪初,具有阿泰科(Art Deco)建筑风格的四层博物馆,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个展台都仿佛翻开的书页,记载了上海金融业的百年沧桑巨变。
该馆展览空间近4000平方米,按“汇通天下、西风东渐”“岁月流金、曲折前行”“励精图治、海纳百川”三大主题布展。各个时期的金融实物结合动态投影和全景动画,生动翔实地还原了从钱庄、票号、当铺到中国第一家通商银行成立的金融发展史。
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试金石和对金牌。据介绍,要确认黄金成色,只须在这种黑黝黝的试金石上,划出一道3至4毫米宽的划痕,然后挑选一枚色泽接近的对金牌比对,就可以根据颜色区分出金子的含量。浅金黄条痕为75%(即18K金),饱和度高、颜色铮亮的为含金98%(24K金)。这种全凭肉眼区分细微差别的鉴定方法,让人颇感神奇。
在一个展柜前,我见到了全球只发行了18枚的龙年金币,它重达10公斤,直径18厘米,含金量99.9%,面额标注为10万元。伫立在这枚“首屈一指”的罕见金币前,我大为惊叹。
上海银行博物馆馆藏5000余件珍贵的金融历史文物,令人啧啧称奇的远不止这亮闪闪的金币。从传统的手工算盘,到最早使用的机械记账机;从中国仅存世一套,最早由机器印刷的1113枚纸币样币孤品,到汇集雕刻、绘画艺术及防伪功能的成套印钞模版;从上海人称银洋钿的银圆,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种版别人民币……都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见证。
穿梭在各个展台间,让我最震惊的是新疆银行1949年发行的一张60亿元面额的纸币。由于无法印制冗长的阿拉伯数字,而直接采用文字标注了面额,旁边摆放的70粒大米,注解说明了当年这张巨额钞票的价值。
让我感到尤为亲切的展品是一张泛黄的纸质存折,因记忆中曾用过这种存折。每次去银行办理存款或取款业务,银行柜台工作人员会在存折内页的格子里,用钢笔记录金额,并盖上一枚小长条姓名印章,以作凭据。另在一张不起眼的储蓄“贴花”前,我驻足良久。脑海中浮现出儿时的一幕:每月15日是父母发工资的日子,下班回家的母亲,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从包里拿出邮票大小、上面印有“一元”字样的四张花纸片,然后从五斗橱抽屉内,取出一张可折叠的“贴花”专用纸,小心地用糨糊粘上。至今还记得母亲说,等贴满12个月,过年就有钱买年货了。
银行博物馆参观人数不多,清静宜人。半天的逗留,既放松身心,又增长知识,有空的时候还想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