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这里有一只大蜗牛。”顺着我指的方向,儿子小友凑了上来:“把它带回家,姐姐肯定也喜欢。”国庆长假期间,在一家酒店的花园里,我和小友发现了一只大大的蜗牛。小友经验丰富,为大蜗牛摘了一片叶子,小心翼翼地拿着它,嘴里念念有词:“千万别摔了。”
家里养蜗牛,始于今年6月。静默期一结束,朋友送来一袋小青菜。洗菜时,居然在叶子里找到了3只小小的蜗牛。我问两个小朋友,准备怎么处理?两人难得地异口同声:“养起来。”
找出一只小缸,把三只蜗牛放进去,再放入几片菜叶。这是我家养着的最小的动物了。每只蜗牛都只有手指甲那么大,它们爬行时,顶着小小的触角。壳上的花纹也略有不同。女儿有友和儿子小友欢喜得很,每天的必修课就是给蜗牛喂食——更换菜叶。
有一天,我发现三只蜗牛变成了四只。难道又在菜叶子上抓到一只?有友猜测:“大概是蜗牛生宝宝了。”怎么可能?又没给它们配过对。有友说:“你不知道了吧。公蜗牛不光是公蜗牛,母蜗牛也不光是母蜗牛。实际上,它们俩既是公的又是母的。”见我一脸不相信的样子,她说,这些知识,是在书里看到的。
家里有一套《小小自然图书馆》丛书,里面有一本是专门讲蜗牛的。她还告诉我,蜗牛吃菜叶的速度惊人,绝不能忘了每天给它们添换菜叶。因为,“它们的舌头就像一块擦菜板,上面覆盖着135排牙,每一排上面有一百多颗牙齿”。听有友这么一说,我和小友抢着读这本书。嘿,这下,冷门书变成热门货了。
蜗牛喜欢潮湿,今夏的上海,高温连绵,房间里开着空调,有点干燥,两个小朋友每天都拿着喷壶给蜗牛缸喷水。都说蜗牛背着重重的壳,爬起来很慢,我家的蜗牛逃跑起来却很快。偶尔没控制好水量,缸里有一点积水,它们就要上演一场“胜利大逃亡”。我时常听到小友高声发问:“快看,蜗牛在缸沿上爬,会摔下来吗?”他想去解救,姐姐警告他:“轻点,慢点,别把它们的吸盘弄坏了。”每晚临睡前,我们总要检查一下,蜗牛是否还在缸里。那四只小蜗牛,好像特别喜欢鲜艳的色彩。它们“越狱”后,喜欢躲在乐高积木的图纸中。到后来,竟有些熟门熟路了。
那天晚上,照例检查蜗牛缸,发现数量不对,少了。遍寻茶几附近,不见踪影。后来,在茶几旁边的地板上,找到两只干了的小小蜗牛壳。有友和小友难过得要命,觉得没有照顾好它们……直到前不久,小友带回了那只大蜗牛。
这几天,有友笑着说:“我们家养的蜗牛,似乎都爱书。”为啥?原来,新来的这只大蜗牛,居然爱吃纸。度娘了一下发现,纸张的成分中也含有植物纤维。难道是它出逃那天的菜叶子不对胃口?依稀记得,那天,家里买的是蓬蒿菜。看来,蜗牛也挑食啊。
据说,每年冬天,蜗牛都会缩回壳里,用一层黏液封住出口。黏液干了之后,就会像酒塞一样,塞住蜗牛壳,两个小朋友开始期待看到冬眠的蜗牛……对于大自然中的一切,小朋友们的“为什么”已不止十万个,有关动物的奥秘,有关生命的四季。而我更希望,他们能通过不断地亲近自然,自己去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打开认识世界的这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