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道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原沟通岭南的唯一一条“国道”,如今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我一直有一个想法:走走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在江西省大余与广东省南雄的交界处,因此也分为广东南雄的梅关古道景区和江西大余的梅关古道景区。可能是天意,本来我打算是从广东南雄上梅关古道的,因这天在珠玑巷游览晚了,于是就乘车先到江西大余过夜。次日早上再坐中巴去梅关古道,却不料到的是江西大余的梅关古道景区。一段宽约4.5米、长约2.5公里的古驿道残存,已铺就整齐的青石和鹅卵石,弯弯曲曲伸向梅关——梅岭隘口。
梅岭是大庾岭一段。大庾岭是南岭“五岭”之首。大庾岭得名是为了纪念西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庾胜。他把守梅关。因排行老大,所以称大庾,并把他驻守的地方叫大庾岭。现古道右边有庾将军祠原址,就是当年庾将军修建兵营的地方 。
梅岭之所以称“梅岭”,是自西汉初年以来,遍植梅树。梅花怒放时,满山遍野,花开飘香,古道两旁,梅树拥簇,红梅白梅交织。梅岭向来有“中国四大探梅胜地”之一的美誉。不知有多少游人流连忘返,历代文人骚客挥毫泼墨,题词赋诗,留下众多的咏梅佳句。登山不久,见道旁有块诗碑,刻的是陈毅元帅《登大庾岭》诗。
约十一点半,我到了梅关。夹在两峰之间的关楼,砖石构筑,是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重修的。原为两层,如今仅存下层关门。北门上书写“南粤雄关”,而南门上是“岭南第一关”。西侧竖立一块赭红色大石碑,上刻“梅岭”两个大字,有很多人拥挤着留影“打卡”。
虽然梅关所处海拔仅520米左右高,却地势险要,不仅“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且逶迤数百里的山峰连绵不断,硬是把南方的天空一分为二。关上有座两江亭,也就是说这里是长江、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在古代,这还不单单是地理上的分界线,也是两个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梅岭北面是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区,比较发达;梅岭南面则是古代的蛮夷烟瘴之地,为官宦贬谪之所。
因天气寒冷,关口路面上结有薄冰,我小心翼翼走到梅关中点,一脚踏着江西一脚踏上广东,瞬时我明白了什么是“一步之遥,天各一方”的道理。
过梅关,左侧有一株“东坡树”,树龄千年,苍老遒劲。苏东坡当年被贬谪岭南和获赦北归,两次过梅关古道。梅岭南北景象,也正如唐朝白居易所描绘“南枝花落,北枝始开”般的天壤之别。岭南的梅花没有岭北那么轰轰烈烈,于是我下山快了不少。
大约南下200米,见一小庙——六祖寺。寺中有卓锡泉,又称锡杖泉。正好有寺里居士前来拎水,让我搭把手帮忙打水,我有幸进去看了卓锡泉,是口很大的水井。一旁是衣钵亭,亭中有大石块,也就是衣钵石。
过了六祖寺,很快到了山下。见路旁竖有“北伐军出师处”的石碑,原来两次北伐皆是由这里挥师北上的,不到半年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我忽然想到,北伐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了中国的独立和统一;而慧能南下,创立了中国禅宗理论体系。
下午两点,我走出南雄市梅关古道景区大门,坐上过路车回江西大余,到宾馆取了行李,再乘班车,约两个半小时到达江西赣州。虽然梅关古道我是从江西走到广东,但大的方向我还是从南往北——从广东到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