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游,异国风光让人乐不思蜀,西餐美食让人乐在其中。但是,偶遇中餐馆,吃到中国菜,犒劳我们的“中国胃”,是更上层楼的乐不可支。
那天在捷克小镇克罗姆洛夫,我们三五结伴领略着波西米亚遗风古韵。中午汇合于广场,一支学校的管弦乐队正在演出。原来当天是“五一”节,又逢周末,师生“下生活”参与社会实践。人群中听音乐的我,不经意瞥见乐队背后一溜店铺 ,有家门上挂着“上海饭店”中文牌匾,心里一阵荡漾,听说就在这儿用午餐,更激起圈圈漪涟。踏进饭店,老板娘操着上海话,端出一盘盘上海菜。当一碗“咸菜肉丝”摆上桌,众人个个双眼发直 ,斯文、矜持统统扫地,七嘴八舌,一碗咸菜片刻成了“光盘”。几个浙江团友与同桌也熟络起来 ,犹如“他乡遇故知”。
另一次是我们自组团队赴希腊,走过德尔斐古镇、梅黛奥拉山谷、克里特岛等世界文化遗产景区。那里中国游客绝少 ,大概率没有中餐馆,日复一日烤鱼、香肠、面包、乳酪,外加齁人的餐后甜点,吃得大家倒胃口。登上圣托里尼岛的第二天来到黑海滩,午餐自理,团友们各自走散。我和先生边观景边寻餐馆,岛上海阔天高,风光旖旎,可就是挡不住我心里不停嘀咕 :中餐馆,中餐馆,有没有中餐馆?忽见一家小饭店门口写有汉字 ,如获至宝,连忙进去坐定看菜单。一行行希腊文、英文,间隔有中文,嗯,只扫描中文……“雪菜肉丝面”!后面的劳什子菜名,一概不看,扔下菜单直呼老板:两碗雪菜肉丝面!鲜咸的雪菜,嫩滑的肉丝,一碗热汤面下肚,温热舒坦,仿佛让我的中国胃伸了个懒腰。出门碰到几拨团友,即广而告之。心满意足地逛到海边,看见开着几家小餐馆,才想起曾有攻略推荐黑海滩的烤鱼和鱼汤不可错过。刚才一激动,什么都忘了。
出国旅游,开始几天西餐很受青睐,可日子一长,这“中国胃”就腻了。在土耳其时,每日饕餮大餐,一周后,面朝爱琴海的平台上,一盘生鲜黄瓜拼番茄,成为我的“小欢喜”;在澳洲时,顿顿有海鲜荤腥,牡蛎刺生,某日晚饭,看见自助餐台上的赤豆粥、南瓜粥,大喜过望,挥勺各来一小碗。真想吃它个三大碗!高加索一带,曾留下古丝绸之路足迹,我们尝过土豆泥、果酱馅料的饺子,开水煮的肉包子,口感怪怪的,但大家都欣然笑纳,因为有中国风味,有亲近感呀!
最近一回是2019年在伦敦,小饭店老板是位东北汉子,炖牛肉、大盘鸡……量足味浓,很解馋。尤其姗姗来迟的大葱炒豆腐干,吊起几个东北老知青的胃口和谈兴。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商量,豆腐干嘛,自费再加一盘!请导游转告老板,片刻导游来回话,加不了,厨房存货都用完了。大家只能刹住话头 ,遗憾走人。随后导游解释,这里的豆腐比牛肉还贵。原来如此……豆腐干竟成了压轴硬菜 ,国情不同么!
最早的味觉来自妈妈的味道,成年后漂泊外地,聊寄乡情的是上海味道,退休后出国看世界,陡增满意度的,永远是中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