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井冈山到宝塔山,到歌乐山

2021-06-22    作者:俞昌基

   

1.jpg

  多年前,我参加过一次“井冈山寻根之旅”。

  那天我们坐上大巴,从茨坪出发,上下数百个坡,登上了海拔1300多米高的黄洋界哨口。一座气势宏伟的花岗石碑横卧着,石碑的一面是朱德同志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另一面是毛泽东同志题写的《西江月·井冈山》。

  在井冈山的几天里,我经常看到那郁郁苍苍、无边无垠的竹林竹海。当年,红军曾用竹子搭过帐篷,做过梭镖,也当陶罐盛水,当瓷碗蒸饭。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吓得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我看到一根写着“朱德记”三个字的扁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用毛竹做的扁担,挑起了关乎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征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不久,我又去了革命圣地延安。在枣园和杨家岭,我追寻伟人们的丰功;在南泥湾,我重温三五九旅的事迹;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我想起了经典歌剧《白毛女》……

  之后,我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宝塔山。眼前的宝塔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这座古塔是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1953年版的人民币二元券正面图案就是延安宝塔山。

  站在巍巍宝塔山上,俯瞰滚滚延安水,耳畔仿佛听到了光未然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多声部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三年前,我去了重庆的歌乐山。

  一块又高又长的水晶汉白玉石碑映入眼帘,上面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石碑背后,拾阶而上,依次是用石料制成的巨幅国旗、党旗、军旗、团旗和队旗。再往上,是一组以“浩气长存”为主题的大型烈士群雕。它由438块红色花岗石组成,共19层,高11米,四周各宽7米。

  昔日,这一片陵园是“国民党军统集中营”和“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所在地。1949年10月1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冉冉升起。可是58天后,被关押在歌乐山下“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里的三百多位革命烈士却恨饮枪弹,倒在了重庆解放的前夕……

  从井冈山到宝塔山,再到歌乐山,山有色,情有声,功勋彪炳耀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