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常闻有关方面呼吁“烟火气”,其中就包括地摊。
很怀念以前的地摊。
逛地摊是消遣和乐趣。地摊是微型博物馆,是草根的“文物商店”,是五花八门奇物的土博会,是一所非常可爱非常另类的“学校”。
小区河边,以前有个极大的露天地摊市场,每周六开张。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它远离道路,不碍交通,得天时地利人和。举凡其物,有图书杂志、碟片、连环画、包袋、皮鞋、瓷器、古董、核雕、花木、盆景、虫鱼、宠物、餐具、衣裤服饰、钟表、笔墨、奇石、土药、兽骨、铜器、木石雕件、竹编草编、地毯、美玉、翡翠、琥珀、蜜蜡、琉璃、水晶、鲜花、玻璃器皿、纪念章、钱币、邮票……在这里逛,是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的。买到的物件是否称心 ,全在心态和眼力。得之欣喜,误亦坦然。长久浸润,沾世人之聪慧,增岁月之厚气。
曾买到一支毛笔,锋颖长达65毫米,十十足足的长锋。还买过一个不知年代的海棠形紫铜香炉,枣皮红,可爱。
最有趣的是一对镇纸。我的书桌上一直没有镇纸 ,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知道,镇纸可防纸张被吹动,它是专为写毛笔字发明的。
有一回买纸,一位很斯文的先生买了宣纸,马马虎虎折几下,朝包里一塞。我不禁上前请教,说:“先生,您这样将纸乱折,很‘躬(皱)’,写的时候怎么办?”他惊讶地朝我看看(大概他觉得这个问题奇傻无比),答道:“用镇纸‘拉’一下,不就平了?”我刹那间明白过来,额角出汗。那先生背上包,说:“镇纸,重的好。”
此后,我在地摊市场闲逛,便有所留心。
一对宝物出现了。它们被装在一个锦缎盒里,秀质悦目,稳重气派。逛地摊,任何时候都不可喜出望外 。于是,跟摊主有一搭没一搭地胡扯,最后才顺便问及镇纸。摊主的每个宝贝都配置好了故事,这对镇纸,被说成清朝某个王爷书房里的雅玩 ,因种种不得已,才委身于地摊。我一笑。
青白玉石,长约40厘米,宽厚大气,润泽沉重,符合首要条件。上刻对联,隶书:“文章经济观国之光,富贵吉祥现寿者相”。细小的落款使我心里一动——“王震刻於丁未年夏月”。清末民初,海上有白龙山人王震,字一亭,大商人大书画家,是吴昌硕的贵人。昌硕赠诗云“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不管真假,沉住气,按赝品出价。摊主开价800,在地摊方圆里,此价很是不低。跟他磨,500,成交。
此后写毛笔字,宣纸经其一拉,两端压住,写起来特平整特舒服。细细欣赏那副对联,尤觉吉祥光明,满室祥瑞。有朋友见了,直白道:“工艺品。”工艺品就工艺品吧,反正我喜欢。
老百姓逛地摊的爱好 ,代代皆然。抗战时期,重庆依然有地摊摆出。朱自清乃常客,曾有诗:“诗爱苏髯书爱黄,不妨妩媚是清刚。摊头蹀躞涎三尺,了愿终悭币一囊”。想到此,不觉莞尔。某天,照例兴冲冲赶到小区河边,却见气氛不对,那里站满了“彻底整治环境”的执法人员,小树间张着横幅和标语。摊主们从此作鸟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