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擅自停药成为老年人健康隐患

2025-02-17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 邹 烨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出现,需要服用多种药物。众所周知,药品具有双重性。每天面对“一大把药”,部分老年患者常常会想到“是药三分毒”而对服药感到恐惧,有些老年人甚至会忌惮用药的弊端而擅自停药。然而,老年患者若随意停药,将可能面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风险,乃至危及生命。

 

  一、自行停药会带来哪些风险呢?

 

  1.有些老年患者觉得病情控制了、症状缓解了,就可以“见好就收”。但病情控制、症状缓解并不代表机体功能完全康复了,随意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情的反复甚至加重。例如,老年患者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均需长期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一旦突然停药,心肌梗死、卒中等风险将大幅增加。

  2.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及安全幅度均明显下降。老年患者在初始用药阶段可能会有不良反应,这让他们惧怕服用。然而,很多不适反应会随着服用时间的推移而有所缓解。如果擅自停药,可能会错过治疗的良机,致使病情加剧。

  3.许多老年患者往往认为联合用药就是说明自己的病情较重,往往宁愿增加药品用量也不愿增加药品种类。实际上,联合用药能够巧妙地实现机制上的互补,有效抵消不良反应,这正是1+1>2效果的生动体现。以降压药为例,“沙坦”类药物可能引发血钾升高,而“噻嗪”类利尿剂则能降低血钾,两者并用,不良反应便得以相互抵消。

 

  二、 如何正确地给用药种类做减法?

 

  1.通过综合运用药物治疗以外的多种手段,诸如合理规划饮食、坚持适度运动、严格控制体重以及逐步改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地减少药品的用量或种类。例如,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缓解夜间失眠,而充足的睡眠则可能对治疗抑郁症状有所助益。

  2.建立个人用药档案,在就诊时明确告知最近所服用的药物,以便医生了解,防止药物重复或相互作用。例如,感冒患者因发烧就医时,需说明已服用的感冒药物,因为退烧药和感冒治疗药物都可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需控制剂量以防肝肾损伤。

  3.定期复诊,及时告知医生在服药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或疑虑,评估药物疗效,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由于药物不当或不适宜而引发的副作用。

  4.长期遭受病痛困扰的老年患者,往往对健康有着更为迫切的渴望,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片面宣传的诱惑,购买大量保健品甚至所谓的“偏方”。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保健品中使用的原料可能已经在药品中有所添加。因此,必须了解这些保健品的具体成分,并在服用前及时向医生咨询,以确定是否真的需要或是否与正在服用的药品存在相互作用。

  5.在遭遇突发状况时,必须优先处理主要问题,对于危及生命的疾病,所用药物应放在首位。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停用“预防性药物”“保健性药物”等非必需药物,以避免增加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负担。

  6.对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的老年患者,药物基因组学检测有助于了解他们对药物的耐受性,预防不良反应。通过基因型指导的个体化用药方案,能够显著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目前,已遴选出100种需个体化给药的老年患者常用药物。

  7.当病情稳定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恰当的时机逐步减少药物剂量,甚至停药。例如,对于抗抑郁药物,可以在压力较小或无压力的时期开始逐渐减少剂量直至停药。高血压患者则可以在夏季,当血压自然降低时,适当减少药物用量或种类。

  总之,老年患者多病共存,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合理用药管理至关重要。当病情稳定后,在医生确认下,逐步减量、合理停药,才是正确的停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