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衰弱是必然会发生的现象。同时,衰弱也是一种病。 近年来,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有了长足的提高,但是老年人群平均有8年带病生存,这样的生存状态大大降低了生活品质。因此,为了让寿命有长度、生命有质量,延缓衰弱,守护健康必须予以重视。
认识老年衰弱症
人到老年,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自然老化,各项生理机体功能逐渐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是正常衰老,各项功能会慢慢下降;一旦出现加速下降,就可能进入衰弱期。
衰弱症涵盖的范围很广,如肌肉减少症、骨质疏松症、阿尔茨海默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等。同样的三餐饮食,包括五谷杂粮、肉、奶、 蛋、禽,正常人不会营养不良,但由于老年人吸收功能减弱、代谢能力下降,摄入同样的食物可能会发生营养不良。这就是老年衰弱症的一种表现。在生活中,如果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伴有明显乏力、活动能力下降,尤其是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应当引起警惕。 建议去医院做一些常规检查,并且筛查是否存在衰弱及抑郁情绪。通过老年综合评估、干预,制订营养和运动方案,合理补充维生素 D等措施,衰弱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寿命也就能延长。
人均期望寿命与健康期望寿命
《上海市健康老龄化行动方案(2022 —2025 年)》列出3 年目标:至 2025 年上海人均健康期望寿命 ≥71 岁。我们知道,上海市民平均预期寿命 84.11 岁。人均期望寿命是老百姓所熟悉的讲法。以 2021 年的数据为例,这并非意味着当年过世的老人活到 84.11 岁,而是当年出生的新生儿预期可以活到 84.11 岁。因此,人均预期寿命与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密切相关。随着上海地区后两者连续数年保持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上海人均预期寿命不断优化提升。
人均期望寿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寿命的长短受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人类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 另一方面,由于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等差异,也使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因此,虽然难以预测具体某个人的寿命有多长, 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这就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所以,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和人的实际寿命不同,它是根据婴儿和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的情况计算后得出的,是指在现阶段每个人如果没有意外,应该活到这个年龄。
那健康期望寿命又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即人在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平均年数,这一数据是基于人口死亡率和普遍健康状况提出的指标。我国人群健康预期寿命为 69.4 岁,相比全国人均期望寿命差距为 8 岁,这意味着老年人有 8 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 具体到上海地区,目前健康期望寿命与人均期望寿命相差 10 岁左右, 基本与发达国家水准持平。数据显示:美国人均期望寿命为 78.5 岁,健康期望寿命为 68.5 岁;日本人均期望寿命为 84.2 岁,健康期望寿命为 74.8 岁。
健康期望寿命是老人在没有失能失智、拥有自理能力情况下的寿命。 另外,一般来说,医疗条件越好,失能患者生存的时间越长,即运用科技化手段等,可以为失能失智人群补充营养,生存率会有所提高。
改善老年人失能状况
失能是指反映损伤造成的个体正常功能、活动以及生活能力受到限制或减弱的结果,包括视力、听力、语言、饮食、行动、 居室卫生和个人卫生、起居、外出、会友等任何一种能力障碍或丧失。老年人失能是因为运动器官疾患、认知症和脑血管疾患等而失去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需要依赖日常性的、持续性的医疗和照料护理而生存的状态。
目前,65岁至74岁老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为尽可能减少失能,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通过筛查早期发现。重视筛查,发现问题早期采取措施,可帮助老年人延缓进入失能状态,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也可以节省有限的社会医疗资源,这是健康老龄化值得提倡的方向。
2.训练力量长肌肉。力量丧失,灵活性及平衡性降低等都会直接影响行动能力。建议根据走路速度、握力等评估老年人的运动功能,一旦发现下降趋势就进行针对性的肌肉等锻炼,特别是加强抗阻训练(如举小哑铃等)、平衡性练习和有氧锻炼(如快走等)。
3.改造环境防跌倒。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多种多样,居住环境不友好就是主要风险之一,比如地毯松散、物品杂乱、光线不足等。建议对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住所进行适老化改造,在卫生间、厨房、卧室等区域做好地面防滑处理以及桌台的高差处理等,包括铺设防滑砖或防滑地胶;在床边安装护栏或抓杆,辅助老年人起身和上下床;卫生间坐便器两侧增装辅助扶手,以防老年人如厕起身时跌倒等。
4.视听障碍做筛查。老年人往往会因听力或视力问题导致行动能力受限、 社交参与意愿降低。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视力、听力障碍检查并及时干预,必要时应佩戴助听器等辅助仪器。
5.补全营养别怕肉。多样化是健康膳食的基础,无特殊原因,五谷杂粮、畜禽蛋乳、水果蔬菜、干鲜果品、鱼贝虾蟹等都应适量摄入。老年人大多患有慢病,但不宜“谈荤色变”,在不超出指导量的情况下, 需尽可能保证鱼肉、蛋、禽肉、畜肉等的均衡摄取,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补充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