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养生而寿,处尘世亦仙”乃辛亥革命老人于右任先生有关养生益寿的绝妙佳对。于老先生享年85岁逝世,他兑现了“不养生而寿”的自我信条。
于老的“不养生”,其用意自然不在对养生持“躺平”的态度,而是深谙“无用为大用”“无招胜有招”,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寓养生于“不养”之中,是顺其自然的养生。
人,既是自然之子,养生之道的要义便在“顺其自然”,食饮衣服,应适寒温,动静相济,劳逸处中。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之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医未病”而延年益寿之目的。
“大羹必淡”,是品味知味的老饕们的美食之谈;其实亦可视为信奉“不养生而寿”,适应调养机体,保养五脏,颐养生命的“养生之道”。
中国人历来有吃素的饮食习惯,以为吃素能修性养心,可以颐养天年。我国古代的医学家或养生学家都强调“饮食宜清淡”,认为“味过于咸,则脉凝而血变色”,“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
满桌的美味佳肴未必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是“淡”,粗茶淡饭使你延年益寿。故而“淡”以养生便不止是生命的延长,且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
“不养生而寿”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不以形疫,不因物累,不为情囿”而淡泊处尘世的养生态度。
《黄帝内经》开宗明义:“百病从心生”。“欲望”过甚,心态失衡,便容易痛苦。内心痛苦,寝食不安,欲火攻心,便往往暴病而终,不得天年——还养什么生呢?
淡泊处世,清静无为,潇洒坦然,物我两忘,“节欲之道,万物不害”——你倘能控制自己的嗜欲,万物自然就不能伤害你了。万物不能伤害你,你不就健康长寿了么?
其实,人到老年,早已历经沧桑,应想穿的要想穿,该看破的当看破——看破生,也看破死,更看破死后的一切!
养生、养老,窃以为首先是“养心”——养安乐之心,超然之心耳。信而践行,则“不养生而寿,处尘世亦仙”,便悟得养生之真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