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一词,最早出自明代思想家黄了凡的代表作《了凡四训》:“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 后与老庄道学思想相互融合,成为“禅”的一种哲理。随着光阴的流转,又迅速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演进为一种雅俗共赏、启迪心智的“生活禅”。
其实,“舍得”既是一种生活哲学,也是一种养生之道。记得不少百岁寿星就深谙“舍得”之精髓。有位百岁寿星回答得很直接:生活就要有舍有得,为了健康,我是三忘记:忘记恩怨,心情舒畅;忘记年龄,永远年轻;忘记疾病,身体健康。
为什么说“舍得”之中有养生、有智慧呢?一是因为“舍得”之说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舍”与 “得”就像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上与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两者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间,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吃亏是福”。二是“舍得”体现了一种豁达大度的心胸,是处理繁琐生活的大智慧。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都没有;当你摊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追求,什么也不愿意放弃的人,反而会失去最珍贵的东西。舍得微笑,得到温暖;舍得宽容,得到大气;舍得虚名,得到自在。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苦尽,甘自会来。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三是“舍得”蕴含着朴素的养生观,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平其有余,补其不足,调剂机理,以达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需要指出,人到老年,更要“戒得”。《论语·季氏》指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然衰,戒之在得。值得我们老同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