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步行锻炼改写 “驼背”预言

2025-11-20    作者:李文祺

  80岁的我,每天走1万步,已经坚持了20年。早5000步,晚5000步,每次走30分钟左右,每分钟166步。

  这种锻炼方式,源于一次意外的受伤。20年前的10月12日,我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神舟六号”升空。清晨,在问天阁欢送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到发射塔后,汽车向戈壁深处开去,我把安全的座位让给同行的朋友,我自己双手抱着照相机,坐在车厢最后一排中间的座位。这个座位,是全车唯一一个没有拉手的座位。

  汽车在平坦的水泥路上疾驰,驶离公路进入戈壁滩了,驾驶员并未减速。谁知,前方路面出现了一个窟窿,前轮陷了进去,“喀窿”一声,车子后部翘起,把我弹上车顶,重重摔下。接着,车子依旧没有减速,后轮又陷进窟窿,再一次把我抛向车顶,又再一次跌落。没有思想准备的我,遭遇了重创,疼痛难忍,汗水湿透了衬衣。同行的领导问我:“老李,送你到医院查查?”我说:“不行。还要采访呢!”

  车到发射架东南方1公里处停下。同行们下车抢占有利地形,架设拍摄器材。我倒在车上起不来,只得咬着牙忍着痛,使劲拉着扶手,慢慢地站起来,一步一步挪到汽车中部,靠窗坐下,打开车窗,用左手支撑,右手架着相机,屏住呼吸,聆听高音喇叭传来的发射口令。我听到“点火”的指令响起,火箭顿时烈火喷射,浓烟升起。我按下快门,拍了5张清晰的“神六”升空照片。冒着瘫痪的危险,我坚持完成了采访。第二天,报社用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我撰写的长篇通讯,还加了一个编者按,告知读者我身负重伤,正在治疗。

  采访当天,洒泉基地的政委得知我受伤,随即派救护车送我到部队医院急诊。经CT、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胸椎第12节和尾椎两处压缩性骨折。在医院里,我不能吃饭喝水,不能大小便,不能翻身,更不能走路。整天直挺挺地躺在病床上,两眼望着天花板。吃饭,靠护士喂;翻身,由两个护士扳着身体向右或向左;方便,用扁马桶。每次塞扁马桶,身体都疼痛无比。为了更好地照顾我,部队派飞机接我妻子到医院。8天后,我请求回到北京治疗。基地政委和院长让木工做了一块木板,把我绑在木板上,派救护车送我到机场,在飞机上固定好这块木板,飞到北京。我在医院里躺了3个月,妻子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24小时照顾我。

  四个月后回沪,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结论——“因工致残程度九级”。医生说,“你以后走路会像只虾,弯腰曲背的。”他叮嘱我每天起床前,要在床上锻炼伸脚、蹬腿、弯腰。出院时,骨科主任说:“老李,你要坚持走路。”医生的话,妻子听进去了。我的病情一好转,她每天扶着我走路。刚开始,我半边身体不能动,双腿肌肉萎缩,根本迈不开步子。妻子连拖带拉,一步,两步,三步;一天,两天,三天……硬是用她的肩膀扶持我逐步向康复目标迈进。一年后,我能自己走路了,她改为“押”着我走。我在前面走,她在后面“押”。有时走着走着,我的腰背不由自主地弯了,她轻轻地拍我的背,说:“挺起胸。”我驼背时,她在背后说一声“挺起胸”。就这样,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走路,方有今天挺拔的身姿,谁能看出我是个伤残人!多年来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家庭和睦,我们家被评为浦东新区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