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第五体征 别让疼痛“熬着过”
2025-10-16
作者:季晶俊
当我们谈起生命体征,多数人会想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这四项经典指标。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 Campbell将疼痛定义为第五生命体征,指机体对生理或病理性刺激产生的不适感受。传统四大生命体征,监测的是人体最基础的生理功能(如循环、呼吸、体温调节),直接关联生命存亡。而疼痛的加入,源于其对生命质量的决定性影响——它不仅是疾病的警示灯,更会直接破坏生理平衡,甚至威胁健康;也标志着医学对人的关注从存活转向舒适与尊严。
今年10月21日是“世界镇痛日”,10月21日—27日为“中国镇痛周”。疼痛,并非老年人的正常衰老标志,除了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掩盖严重疾病,是需要警惕和干预的老年综合征之一。据统计,全球约有1.5亿老年人受到慢性疼痛的困扰,我国老年人慢性疼痛的患病率约为41.1%,包括癌症相关疼痛、肌骨病变相关疼痛以及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周围神经疼痛等。
一、老年人疼痛的特殊之处
1.感知不敏感,易延误诊治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对疼痛的感知阈值升高。比如同样是骨折,年轻人会感到剧烈疼痛,而老年人可能仅觉得轻微酸痛,甚至在发生髋部骨折后仍能勉强行走,导致骨折移位加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疼痛类型复杂,多为混合痛
老年人疼痛常不是单一类型,往往是慢性痛+急性痛、躯体痛+神经痛的相互叠加。例如,患有骨性关节炎或骨质疏松(慢性躯体痛)的老人,若同时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神经病理性痛),两种疼痛相互影响,会让不适感大幅加剧。
3.伴随症状多,影响整体状态
疼痛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老年人睡眠障碍(入睡难、易醒)、食欲下降、情绪低落,甚至出现焦虑、抑郁;长期疼痛还会让老人不敢活动,肌肉逐渐萎缩、关节僵硬,进而丧失独立生活能力。
二、老年人常见疼痛的“源头”
1.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这是最常见的疼痛原因,如骨关节炎(膝关节、髋关节疼痛,活动后加重)、骨质疏松性疼痛(腰背部弥漫性酸痛,久坐、久站后明显)、颈椎病(颈部疼痛伴手臂麻木)。
2.神经病理性疼痛
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皮疹消退后仍持续数月至数年的针刺样、烧灼样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手脚麻木、刺痛,夜间更明显)。
3.慢性疾病相关疼痛
如冠心病引发的心绞痛(胸部压榨样疼痛,可放射至肩背)、肿瘤相关性疼痛(肿瘤压迫或转移导致的持续性疼痛)。
4.药物或手术相关疼痛
部分老年人因长期服用药物(如他汀类降脂药)可能引发肌肉酸痛;术后伤口愈合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慢性疼痛。
三、科学应对,
别让疼痛“熬着过”
1.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是关键
出现疼痛后,不要认为“疼痛是小病,忍忍就好”,长期疼痛会导致神经敏感,原本轻微的痛可能发展为顽固性疼痛,更难治疗;也不要自行贴膏药、吃止痛药,比如同样是腰痛,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也可能是肾结石,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完全不同。患者应先到医院就诊,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CT、B超等)、实验室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学会描述疼痛,帮助医生精准判断。就医时,不要只说“我很疼”,要具体描述疼痛位置(如右侧膝关节、左侧太阳穴);用“疼痛评分表” 表达疼痛的程度(0分=无痛,10分=最剧烈的痛,如分娩痛、癌痛);不同疾病的疼痛性质不同,尝试说清楚是刺痛、胀痛、烧灼痛还是麻木痛;要说清楚疼痛的诱因与缓解方式,比如久坐后加重、活动后减轻,夜间痛得更厉害等。
2.规范治疗,多手段联合止痛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优先选择对胃肠道刺激小的药物(如塞来昔布),避免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易成瘾、有副作用)。若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还需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有些人认为“止痛药会成瘾,绝对不能吃”,实际上规范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短期用弱阿片类药物,成瘾风险极低,过度恐惧反而会让疼痛失控。
非药物治疗 适合作为辅助手段,如热敷、冷敷(急性损伤48小时内冷敷,慢性疼痛热敷)、针灸、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加重损伤)、康复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
心理干预 长期疼痛易引发负面情绪,可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缓解焦虑、抑郁,减轻疼痛感知。
(作者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老年医学科老年筋骨病亚专科带头人、副主任医师,周一下午东院、周五上午西院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