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预防与出血风险的平衡艺术
2025-09-04
作者:周厚广 赵雪兰
80岁的李奶奶自三年前装了心脏支架,便成了“双抗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忠实用户。这两种都是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管堵塞的药。门诊医生多次建议她停掉一种药,但李奶奶心里总犯嘀咕:“多吃一个药,心脏应该更安全吧!”这份“安心感”,让她三年来坚持“双抗药”治疗。
不出医生所料,这给她带来了大麻烦。不久前,一次寻常的感冒,李奶奶自己超量服用了一些中成药。谁知药下肚不久,一阵剧烈恶心、呕吐袭来。更骇人的是,呕吐物中竟夹杂着刺目的鲜红色——消化道大出血了!医生只能停掉所有的“双抗药”,并采取了紧急的止血治疗。万幸,李奶奶闯过来了。
停掉了“双抗药”,结果又出现了新问题。出院不足一个月,她来复诊。医生一眼就发现她面颊左下部出现明显下垂,半边脸斜了!立刻给她开了头颅磁共振检查单。检查结果令人心惊:右脑有根小血管急性梗死!立即收入病房,经过多学科综合诊治,很快稳住了病情,并辅以康复训练,逐渐基本恢复正常。不幸中的大幸是发现及时,治疗得力,李奶奶的脸部五官得以改斜归正。究其原因,是前一阵为了中止她的消化道出血,停了那些“双抗药”,结果又出现了脑梗,酿成了新的健康危机。
李奶奶的故事,是许多老年患者的一个共同的担心:“’双抗药’,停药会引起心梗、脑梗;但持续吃药,又恐会导致肠胃出血。”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抗血小板的“双抗药”,既是“保命药”,也可能是“定时炸弹”。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血管内皮细胞逐渐受损,血液中的“垃圾”(如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一旦斑块破裂,血小板会迅速“抱团”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心梗、脑梗等致命疾病。所以,抗血小板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是预防血栓的“主力军”。但是,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变脆,同时可能合并高血压及肝肾疾病等多种慢性病,服用抗血小板药、抗凝药等,又会增加出血风险。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用时,消化道出血风险比单药使用时增加一倍以上。
因此,用药要避开危险搭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止痛药),与抗血小板药联用会增加胃出血风险;必须服用时,建议间隔2小时以上,并加强护胃。抗凝药,如华法林、利伐沙班,与抗血小板药联用会大幅增加出血风险,要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中成药里的部分感冒药、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丹参、三七,也可能增强抗血小板药作用,导致出血,服用前需咨询医生。
在出现下列紧急情况时必须停药:
1.严重出血事件。如发生吐血、便血、血尿、脑出血等,立即停用所有抗血小板药,并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止血治疗和病情评估。待出血情况稳定后,由医生评估是否恢复用药及调整方案。
2.若患者有手术需求,不管是小手术(如拔牙、白内障手术等),还是大手术(如心脏搭桥、肿瘤切除等),需术前停用“双抗药”(通常阿司匹林停7天,吲哚布芬停用24小时,氯吡格雷停5—7天)。停药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必要时可采取其他预防血栓的措施,如皮下注射半衰期短的低分子肝素等。术后根据手术情况和患者的恢复情况,再决定何时恢复抗血小板药治疗。
3.药物不耐受或过敏,会出现严重胃痛、呕吐、皮疹、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老年人的血管就像“老化的水管”,既需要防止“水垢”(血栓)堵塞,又要避免“水管破裂”(出血)。这是一个难以两全的辩证关系,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三方合作,建立个性化治疗方案,在血栓防御与出血风险之间找出最佳的平衡点,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老年医学科,周厚广系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五下午专家门诊,周一、周四下午特需门诊;赵雪兰系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