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四大误区
2025-09-04
作者:朱 清
静脉输液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一种治疗方式。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经常有患者及家属对静脉输液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
输液速度可自行调节
输液的滴注速度必须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和输液目的等多方面因素确定,随意调节输液速度会影响治疗效果。另外,如果滴速过快,容易加重心脏负担,严重者会导致急性肺水肿。成人输液建议速度:每分钟40~60滴;老人、儿童输液建议速度:每分钟20~40滴。如果在输液过程中感到明显不适,如胸闷、心慌、气促等,一定要及时寻求护士和医生帮助,切不可自行调节或隐瞒,以免身体受到损害。
误区二
操作不正确所以输液有回血
扎针过程中回血是正常现象,说明针头在血管内。当输液过程中,输液速度慢,输液结束或手抬高致使液体压力低于血管压力时,可能出现回血。遇到回血情况,可先放低输液侧肢体或升高输液架,增加液体压力,然后及时告知护士处理。护士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输液安全顺利进行。
误区三
输液管路中有空气会致命
在正常输液情况下,由于大气压低于人体血压,空气很难进入人体。即使有微量气体进入,人体也能自行处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危害,无需过度担忧。现在医院使用莫菲氏管输液,莫菲氏管通过潴留一定量的液体形成液平面,防止空气进入管路,从而大大减少了空气进入血管的发生率。研究表明:≤0.02ml/kg的空气进入体内,都不会有任何感觉。超过2ml/kg的空气进入体内,就有猝死风险。以一个成年女性50kg来计算,至少也需要100ml的空气,而且必须在1分钟之内打完才会致命。因此若输液时发生滴空未及时察觉,家属或患者应先关闭调节器,再呼叫护士处理,切勿惊慌。
误区四
用了留置针肢体不可以活动
根据最新《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率为85%~90%,留置针是目前临床使用最普遍的输液工具。留置针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反复多次的穿刺,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疼痛,操作方便,可有效降低输液渗出率。留置针留置在患者血管内的部分为一软管,在血管内呈漂浮状态,不影响患者基本的生活活动,但置管侧的肢体要避免剧烈活动。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在急救、长期治疗等多个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这些科普知识,患者和家属能够正确认识静脉输液,消除误解,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共同维护自身健康和医疗安全。
(作者系上海市黄浦区肿瘤防治院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