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嘶哑的背后: 环杓关节脱位与声带麻痹

2025-08-21    作者:庄文杰

  声音,是我们沟通的桥梁、情感的载体,但当声音变得沙哑、气息微弱甚至完全消失时,不仅会带来交流障碍,更可能隐藏着喉部复杂结构的异常。除了常见的感冒和用嗓过度,环杓关节脱位和声带麻痹是导致顽固性声音嘶哑的两个重要却常被忽视的原因,就像喉部“精密乐器”的两种不同故障模式。

  想象一下你的喉咙深处:两条珍珠白色的声带像琴弦般并列。它们附着在小小的杓状软骨上,而这对软骨则通过精巧的环杓关节与下方的环状软骨相连。这个关节虽小,却至关重要——它允许声带自如地开合(呼吸时)并紧张振动(发声时)。支配这一切的“指挥家”,则是喉返神经(迷走神经的重要分支)。一旦关节错位或神经指令中断,声带便无法正常工作,声音嘶哑随之而来。

  故障一:环杓关节脱位 —— 声带基座的错位

  杓状软骨从它与环状软骨形成的关节窝中部分或完全脱离。这直接导致一侧声带的位置异常(通常偏低偏内或偏高偏外),无法与对侧声带正常闭合振动。

  最常见的原因是机械性外力: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尤其当插管操作困难、管径过粗、气囊压力不当或拔管时患者剧烈咳嗽挣扎时,管子可能直接撞击或牵拉杓状软骨导致脱位。

  颈部外伤:如车祸外力撞击颈部、勒缢伤等。

  剧烈呕吐/咳嗽:极少数情况下,剧烈的喉部动作也可能诱发。

  嘶哑通常在插管或外伤后立即出现,程度往往较重。患者可能同时感到明显的喉咙疼痛或吞咽痛(尤其在急性期),甚至出现吞咽困难。

  治疗目标是尽早将脱位的关节复位,这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复位后,患者声嘶即刻明显好转。对于复位失败或陈旧性脱位,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来改善声门闭合。

  故障二:声带麻痹 —— 神经指令的中断

  支配喉部肌肉的喉返神经或迷走神经受损,导致信号传导中断。结果通常是一侧声带完全或部分失去运动能力,固定在中线(内收位)或旁中位(外展位),无法正常开合和调节张力。

  病因复杂多样:

  外科手术创伤(最常见):甲状腺手术、颈动脉手术、心脏手术、食管手术、颈椎前路手术等,术中可能牵拉、压迫或误伤走行路径曲折的喉返神经。

  肿瘤压迫或侵犯:甲状腺癌、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颅底肿瘤等导致。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可能引起神经炎。

  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等引起。

  特发性: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找不到明确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嘶哑通常逐渐出现或在相关手术后立即发生。特点是气息声明显、音量微弱、发音易疲劳、音调可能降低。由于声门关闭不全,可能出现饮水或进食呛咳。喉咙疼痛通常不明显。

  治疗目标主要是改善发声和吞咽功能,促进声门闭合。部分由病毒感染或手术轻微牵拉引起的麻痹,可观察等待,可能在6个月内自行恢复。其他需要手术治疗。

  声音报警,不容忽视

  声音嘶哑持续超过两周,尤其是伴有疼痛、吞咽困难或呛咳,或者有明确的插管、颈部手术外伤史时,务必及时寻求耳鼻喉科医生的专业评估。通过精准的喉镜检查,医生能拨开迷雾,区分是环杓关节的错位还是神经信号的中断。

  这两种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强调早期诊断干预的重要性——环杓脱位复位宜早不宜迟,声带麻痹的病因筛查刻不容缓。术后的嗓音康复训练必不可少,有助于优化发声功能。

  (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头颈外科医疗组组长,总院:周三全天、周六上午专家门诊,周二、周四上午特需门诊;闵行分院:周一全天专家门诊)